《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61475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与乡土中国-精选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与乡土中国摘 要:本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差序格局 入 手,阐述论语中孔子的乡土情结,并具体论述仁、孝、 忠、恕、礼、信等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道德基本要素。两千年前的中国,乡土的种子早已在广大疆域中种下,它 生根发芽,贯穿整个社会。时至今日,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 格局 在城镇化社会转型局面中逐渐凸显,乡村成了被人遗忘的 角落,村落的生存状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失声。当我们重新 翻看论语,先秦时代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孔子的乡土情结 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好像一座巨大的迷 宫,将居民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山的沉 稳、水的灵动,向外追寻得 到的是一片陌生世界,如困兽般, 心为形役。我

2、们居住的家园正 在变迁,那山那水那人都在岁月 中消失。两千年前的孔子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寻求不二法门。“知者 乐 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有智慧之人热爱水,有仁德之人热爱山。 有智之人好动,有仁之人好静。智者之人快乐,仁者之人长 寿。鲁地的山水滋养了孔子,也给了孔子直觉顿悟的灵感。他 从山水之性阐发知者、仁者之体。知者表现的本性如同水一 样,仁者表现的本性如同山一样,这是一种本性使然。孔子 乐山亦然乐水,他站在岸边,言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论语?子罕)逝去的 光阴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 日夜不停,奔腾万里。人生苦短,孔 子在川上难怪有如此感 叹。古人

3、往往从自然出发,天圆地方,回归本性,通过对生命 的观察,达到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他们的智 慧源于乡土的滋 润,源于自然的灵性,源于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虽然古人并未形成对“乡土”的自觉,但思乡的传统甚是 发 达,诗经?采薇有征人思乡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乡思的冲动,可回溯到农业社会孕育的 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幅员辽阔,交通落后,然而迫于兵役、考 试、游宦制度,人们每每要远离故土,于是出现大量古诗词传达 对故土的思念。鲁国,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他在外 漂泊数年最终回归的心灵家园。动荡的社会,变革的政治,五十 知天命的孔子被迫从鲁国出发,开始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

4、论语中我们未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思乡之情,但鲁国一直 在孔子 和弟子的对话中回环往复,魂牵梦萦。我们能从孟 子中得到 佐证:“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日:迟 迟吾行也,去 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 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孔子 离开齐国,匆匆 忙忙。离开鲁国,是迟迟不肯行,一去三回 头。从侧面能体会出孔子的家国情怀。正因鲁地是孔子的故乡,那里有孔子最熟悉的乡土。无独有偶,微子提及卫国名士柳下惠,三次被贬官, 有 人劝他离开卫国,他言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古人之看中父母之邦慎重如 此。乡土情结是中国古代社会抹不去

5、的感情,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同时将血缘、地缘根深蒂固的观念潜移默化在中国人的血 脉里。二、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 19 )孔子 强调“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学 而1.2 )古人重视孝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密 切联系。从基层 上看,古代的中国是乡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 主体,家可以小到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依山傍水,男耕女 织,也可以大到一个国家,血脉相连,规模庞大。费孝通认为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 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

6、己就是 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从家 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好比向水面投了一枚石子, 溅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又好比一张蜘蛛网,以己为中心,将自 己与亲人、好友、他人相联系。西方就像一捆捆柴,先有一个 架子,每个人都结上架子,发生关联。如此,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的乡土社会,西方社会是集体主义的集团社会。前者以自 我主义为中心,后者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 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在费孝通看来是一个很好的 差序格局的譬喻。君子凭借德行治理朝政,以自身为中心,众多 臣民似北斗星辰,众星捧月般地环绕在君子四周。当我们身处 这样

7、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网络关 系,便应秉着一颗仁爱之心。儒家的根本理论核心在“仁”。孔子的学生颜渊、仲弓、樊 迟和子张都曾问过“仁”,孔子将仁和人联系起来,一是爱人,二是“修己以安人”。“仁”的实质是爱,如何实现仁主要在于如何实现“爱”。这其中体现的是对人的根本尊重和同情,我与 人不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是我与同我一样的 人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移情。按照朱熹的解释,“尽己为 忠,推己为 恕”,实际上为一体两面。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忠,即孔子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孔子推己及人的否 定 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社会讲究成功要想

8、到他 人,将 心比心,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身,以心换心,自身不想 要不强求 他人。孔子善于观察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对今天 的人来说可谓一剂待人处世的良方。仁为核心,礼为外显。中国自古以来是乡土社会,同样也是 礼治社会。康德曾说过道德是隐含的法律,法律是显现的道德。 中国处于礼治社会下,以礼仪为规范。从行为规范来说,礼治和 法律本是同源,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是维持 规范的力量。法律靠国家运行,礼治靠内心构建。维持礼这种行为 规范的是传统,而传统需要社会积累经验。经过数千年的积淀 和 传承,伦理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已深入骨髓。“克己复礼为 仁”,孔子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挽救社会,需要恢

9、复周公之 礼。在孔 子的思想中,“仁”与“礼”统一,二者不可分离, 是同一事件 的两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内在德行与外 在形式的关系。若外在有礼,则内心必然有信仰,一种有关 仁的信仰。在礼的学说中,孔子最重视礼仪,这是孔子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既具有社会群体性的特点,又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一方面,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和他人的个性,使 之不超越规矩,另一方面,礼究其实质而言,是表达人的情感 方式,也是满足情 感需要的基本特征。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祭祀 之礼,“子不语:怪、力、舌L、神”。(论语?述而) 孔子不谈鬼怪,令人好奇的是孔子在论语谈得最多的也是 祭祀之礼。祭祀之礼,出于对

10、祖先的膜拜与敬畏,出于乡土社 会下的身份认同和家国意识,每当我们走进村落,我们依旧 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旧式祠堂坐落在村中,记录着家族的变迁,也在述说着乡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沉 寂与落寞。有礼必有信,在论语中我们能感悟到的是乡土社会中的 信任之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费 孝通在乡土中国是这么触摸中国古代社会的乡土本色的: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冶,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 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11、乡土社会的 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 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本色。“信”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之一,同孝、悌、忠一类是处 理私人人际关系的有效准则。信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人格 中,孔子曾多次强调信对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子曰:“言 忠信,行笃敬,虽蛮笳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孔子的回答是说话要言必有信,如果没有诚信,那么人将无法在社会乡 里有立足之地。止匕外,在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的三个条件时, 孔子更是将“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充足的粮食、军队和人 民对政府的信任,若一定要去除两个条件,

12、则信任不能去除。“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任是基于中国封闭和狭窄的 社会结构产生的,这和西方的原罪论远远不同。西方社会对 耶稣顶礼膜拜,中国古老的乡土社会坚守内心的虔诚,西方向 外寻求约束,中国向内反求诸己。西方诞生于海洋文明,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农业文明。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片炽热的乡土上播下种子,收获希望。三、结语论语中我们能得出孔子以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拳拳爱国之心。在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仁、孝、忠、 恕、礼、信等道德基本要素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为人处世的基当下社会空虚浮躁,都市生活加速了乡土社会的支离破碎,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少年涌入都市,他们穿着都市的外衣,说着 城市的方言,举止谈吐想要摆脱中国传统五千多年来的乡土本 色。土气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辞藻。论语中的仁爱、信用等道德基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磨殆尽,仿佛唯有尔虞我诈、机心遍布才能在城市文明中适应生存下去。阅读论语时,我 们是否又回想到曾经成长又离开的村庄,曾经深切 扎根又疏离陌生的土地,村庄的消失,城市的建立,重读论 语让我们对成 长的乡土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回顾论语的 同时也在涤荡我们逐渐迷失的内心世界。注释:刘绪帅,张鲸鹏.浅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J.文化纵横,2012.2.李丹梦.文学“乡土”的现代考证一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 与乡土诠释为核心.文艺理论研究,201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