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3613767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参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体制比较讲义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从前面各章,大家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特点,到了第 40 章和第 41 章,特点就更明显了,第一,这本书是给美国人写的,是给西方的读者写的,因此当介绍发展中国家情况时, 反而显得太浅显了。 但是书中毕竟还是点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东西,还是值得系统地讲一讲。第二,这本书是本科生、公共课的教科书,而不是研究生的专业教科书。这也非常重要,即如何给大众、给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讲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如何既抓住要点, 又能够深入浅出, 如何使非专业人的人士读懂经济学,这里面有技巧问题。反过来,这样的书,专业人员会觉得粗糙一些,或有时不太严谨。一、经济制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这本书

2、第 40 章以前各章基本上都是在讲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微观、 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 是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分析,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一直到第 40 章才开始放松这个假定。这是读经济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或前提。前提不同,可能后面一系列东西都将有所不同。自然科学最经典的例子是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在不同的两点成一线的假定下,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 这一章的特点在于, 它不是要分析另一个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整个经济动作情况,而是,第一,介绍不同制度的特点,第二,多少涉及一点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不同特征, 主要是讲非市场经济, 也就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基本情况。(一) 社会主义的起源这

3、一章的特点是运用基本的原理,来勾画不同的特征和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行 的基本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具有最明显差别的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 即计划经济。所以,书中首先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制度?讲了 社会主义的起源。社会主义的起源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必然的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资本主 义运行出现的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运行中发生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第二是反复出现的萧条、过剩、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大量的社会财富、社会生产能力的浪费,高度的无效率,因此产生 了社会主义的思潮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早期的空想主义实践。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是建立在对不平

4、等的批判上,到马克思就更加着重于周期性的过剩问题。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结构的特征导致了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 一方面是有钱的人不买东西,另一方面是想买东西的人没有钱。 如何解决这些问 题,有各种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潮就是用国家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后来也发展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等思潮,但最早的、最极端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把经 济管起来,把社会组织起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这是人类追求完美社会的一种 努力,这本书中用了一个词,叫做“社会主义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概括, 人类不经过这个实验,不走这一步,总是不甘心的。只有实验这些东西,才能发 现这里面的问题。(二)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

5、划经济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相对立,它的基本的制度特点就是公有制 +计 划。这两个实际上也是相辅相成的东西, 没有至少一不定期程度上的国有制, 也 不可能有一定的中央计划。我们过去的体制是有一致性的,这在计划它可以支配的东西,因此,基本的特点是公有制 + 计划。这种制度当然有它的各种好处,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 像苏联体制, 包括中国的体制, 国家和政府由于拥有所有权,因此, 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生产性资源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适应增长的需求。但是,这样的体制也必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最基本的是两大问题。( 1 )缺乏激励(利润) 、责任(风险、亏损)预算软约束。激励的正面是对什么东西有好处,负

6、面是要对什么东西负责任,责任是负的激励。这里特别要讲一下财产激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人、作为经理、作为劳动者, 他可能缺乏收入的激励, 但是不可能有非收入的激励, 如政治激励等。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可以发现, 我们可以设计很多对经理、 劳动者等等的收入的激励方式和惩罚方式,就是缺一点,没有财产的激励,不能得到利润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财产、资本受了损失, 没有人负责, 没有人作为资本的所有者承担风险, 风险都是外部化的。 说到底, 在这个体制下, 缺乏激励就是因为公有制 (国有制)的情况下,个人缺乏财产的激励。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就是预算软约束。( 2 )集中计划,缺乏竞争垄断与信息不完全。

7、缺乏竞争,实行垄断,也是缺乏压力的一个因素。从财产关系来讲, 本身就是预算软约束, 没有内部压力,又没有竞争者, 没有外部压力。 计划经济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计划者得不到完全的信息, 因此不可能做出完美的计划, 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计划失误和政策失误等等。这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一种机制来监视、提供信息。市场竞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揭示信息的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多个行为主体的活动, 就会把许多生产、销售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价格、成本等信号显示出来。卜面具体分析几个市场的情况:1 )劳动力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劳动力市场谈的基本问题是平等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由于实行公有制, 因此每个

8、人自然有劳动的权力,因此就有充分就业的问题。 由于实行公有制, 因此每个人自然有劳动的权力,因此就有充分就业的问题。 当充分就业作为一个制度固定下来的时候, 人们就缺少了一种压力,也就是激励的反面失业的压力。工资体制设计得再好,按劳取酬等设计得再好, 一旦没有了失业的压力, 劳动者最多的权衡是在拿奖金和不拿奖金之间的权衡,如果劳动者不想得奖金,效率就可以无限的低。所以,“铁饭碗”的结果是大家都偷懒,都成工人贵族,都成富余人员。( 2 )资本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资本市场讲得更多的是资本积累问题,讲的是在苏联体制下,或中国过去的体制下, 作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高积累, 也就是斯大林

9、所讲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 怎样从农业高收税、 从消费者高收税等, 当然从一方面讲了它可以高速发展的好处, 同时讲了它的坏处。 我觉得, 这些不是公有制条件下资本市场最基本的东西和最本质的问题,它的本质的问题是资本的无效率, 是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 在谁都不对资本投资风险承担责任条件下, 预期的资本成本低。 对投资的不负责任导致了投资的效率低,这是计划经济最基本的东西。作为计划者,他当然关心投资的效率,但是,在这个体制下,只有少数的计划者关心投资的效率,而多数人都不关心,都想办法糟蹋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从政府手中要来资本,首先考虑的是就业、收入的增加,而对资本本身的考虑总是处于第二位的。在

10、这种体制下, 资本本来是最稀缺的东西, 但是实际上资本却变成了最便宜的东西。 所有人都有降息的动机,所有人都不想还钱, 所有人都把资本当做无偿的东西在运用, 结果使得资本的实际积累率大大低于名义的积累率。 若不讲这个问题, 就没有触及资本市场的实质。3 )产品市场。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中,产品市场最根本的问题是短缺, 短缺的原因是政府把价格人为地定在了解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 自然就需求大于供给,出现抽缺。但这一分析缺乏深度。即使没有30 年代兰格和格米赛斯等人关于市场经济的争论,在50 年代的中国,最初的那些经济管理者也知道要尽可能地把价格定在市场能够出清的水平, 供给和需求大体相适应,

11、而且一开始的计划价格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制定的, 但后来出现了短缺。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属于结构性的短缺。但这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变化的情况下,有些部门会发生短缺,有些部门会发生过剩,不会出现普遍的短缺。普遍性短缺是由体制因素造成的,对这种现象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效率方面的解释。 如果效率降低了。 实际上没有达到原定的产量,假定还是按原来高的增长率发的工资、 给的贷款, 那么就出现了一块满足不了的货币的需求。第二种解释假定生产力是给定的, 在原有的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突然出现一些高增长的计划,需要增加投资支出, 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生产能力向投资方面转移, 这时既可能发

12、生投资品的短缺, 也可能消费品与投资品同时发生短缺,因为更多的消费品要转移到投资品上去。在这种体制下,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人们把经济增长率当作目标,就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特别是在效率逐步低下的时候, 更要追加投资,用追加投资的办法来弥补制度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斯蒂格利茨在其 经济学一书里讲了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去压低消费,但是没有讲为什么要压低消费,以及压低消费, 扩大投资的逻辑在什么地方产生。 逻辑在于,由于在这种制度下,效率低下,特别是投资的效率低下,所以就不断地 追加投资计划,靠多投入来维持增长率, 于是会形成普遍短缺, 投资产品往往最短缺。科尔纳在讲短缺时,首先讲

13、的就是投资品短缺,然后就产生了“灰市” 、走后门、排队等事实上的附加价值。过去有一个争论,就是效率低下产生的短缺到底是微观问题还是宏观问题,是总量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毫无疑问, 与微观机制有关系, 但是作为普遍的短缺,是一个宏观问题。 相对短缺或相对过剩是微观问题和结构问题, 但是普遍一定是一个宏观问题,是因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是在总供给给定的情况下, 或者说是在总供给没有达到那么高增长率的情况下为什么“发了那么多钱”的问题。总之, 货币扩张与实际增长相脱节的过程导致了普遍的短缺, 导致了被抑制的通货膨胀。(三) “社会主义失败”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失败”主要是作者所定

14、义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请注意,据统计世界上有100 多种社会主义的定义) 。 这里失败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两大基本原因, 一个是激励机制问题,一个是信息的不完全问题。 前面讲社会主义的特点时, 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它为什么能够这样运作,在一定阶段上,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又会失败。然后斯蒂格利茨用两概念来讲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改革,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讲了市场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及工人合作企业, 即在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运行的修改。 另一方面是过渡, 斯蒂格利茨讲了私有化、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社会主义的解体。 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概念的区分方法, 也就是把改革和过渡区分开来。在我

15、们的词汇中, 通常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等同起来有它的好处。在讲改革时,它指的是基本制度不变条件下的变革; 过渡的问题, 则是向另一种基本体制 的改变。(四)改革关于改革,书中讲了两个问题( 1 )市场社会主义。在讲“社会主义失败”问题时,斯蒂格利茨讲了一点30 年代的争论和60 年代兰格提出的设想。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 60 年代已经有了计算机的理论,兰格就设想了所谓的“计算机社会主义” ,设想有一个全国联网的大电脑, 每个消费者每天把自己的需求输入进去, 厂商也把它的成本情况、生产能力输入进去,然后通过高能的电脑的运作,计算出一个均衡价格。这个设想不管技术上可行不可行,但是,最终还有一个激励问题没有解决。 3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者会把实话告诉你, 他为什么会告诉你真实的边际成本, 他有什么动机来做这件事情。 消费者可能有动机来揭示他的真实偏好,但揭示偏好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改革这部分里,斯蒂格利茨主要讲的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在60 年代、70 年代以及 80 年代引进的一些市场机制的尝试。 这些国家在计划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了消费品的价格、一定的市场交易以及允许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