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355530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方凌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土资源走向课程主题: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的视角与经验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方凌雁(311200)摘要 在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步阶段,课题组提出了 “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区 域主攻课题,以此充分挖掘萧山本土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化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以此作为我区课程推进 的“破冰之举”推进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上,提出了有沙地资源、山 林资源与江河资源组成的本土地域资源,及由民俗风情、地域名人、地域精神、地域特产四大板块构成的 本土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开发流程与模式,以此化本土资源为课程主 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步提供

2、良好的支撑。关键词 课程资源 本土资源 课程主题 由于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学校与教师 往往会对课程实施无处着手,阻碍了区域层面课程的常态化推进。“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作 为区域主攻课题,以此充分挖掘萧山本土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化资源为课程主题,以此作为我 区课程推进的“破冰之举”。一、一种动态+生态的课程主题开发模型: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认的识与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是指那些经过教育工作者选择、改造并加以利用、适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作的本土性的课程资源。我们遵循的“生态化”开发模式的原则,试图依 托课程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形成可操作的活动主题,

3、引导学生和教师通过对文本设计活动的学 习、参考和借鉴,学会如何有计划、高效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1、二大板块+七大模块+N类主题的内容构成。课题组将本土化课程资源划分为基于本土文化视角与基于本土地域视角两大板块资源。并试图呈现的是一种模块化的形式。采用的形 式为板块加模块加主题的形式。如在本土自然资源这一板块中,主要包括沙地自然资源、江河 自然资源、山地自然资源三个模块。而每个模块中又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域的差异,分成N类 主题。这些内容都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呈现的,因为课程本身的理念要求我们动态的思路来规 划主题内容,而本土化的地域差异,使得主题也必然是灵动而多变的。2、“生态化”的行动开发模式。

4、 将开发过程规划为一个互动作用的“生态系统”,强调二 个特征:一是研究者、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开发有机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二 体现课程资源开发的连续性。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交互推进的产物,课程的意义不是从文件或文 本中提取出来的,而是从我们与行动的“对话”中获得的。二、本土自然视角+本土文化视角:课程资源本土化的两大主题来源1、基于自然资源视角板块的课程资源开发基于本土自然视角的课程资源,更多的从物质形态来搜集、归纳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并 适当渗透本土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萧山由于地域特征的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水乡特点与山区 特点。 本土自然资源开发涉及三个方面:沙地自然资源、山林自然资源

5、与江河自然资源开发。表 1: 自然资源视角板块一览表模块主题系列主题列举适用学校沙地自然资源沙地系列沙地的形成益农、新围等东片学校花木系列家乡的花木新街镇中、新街镇小等山林自然资源山水所前系列茶果飘香所前一小、所前一小等赭山系列探寻赭山丨景赭山初中、赭山小学等蜀山系列文峰毓秀石碑探寻朝晖小学、贺知章学校等江河自然资源北塘河系列走近北塘河新街镇中等湘湖系列我与湘湖有个约会湘湖初中、湘湖小学等运河系列运河怀古三星小学等钱塘江系列关于钱江世纪城、宁围片学校永兴河系列保护母亲河戴村镇小、义桥实验学校等1)基于沙地自然资源的课程主题萧山东片属于沙地区域,沙地位于萧山北海塘以北,钱塘江以南,面积为 600

6、 多平方公 里,是由钱塘江屡次改道以及沙地人“围涂造田”而形成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与之造就的 民风、民俗乃至民性都有其值得探寻与考察之处,在东片许多学校围绕沙地自然资源进行了课 程资源的开发。主题 1:党山的昨天今天明天 党山位于萧绍边缘,作为萧山东片地区 一个古老的集镇,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蕴含了独特地方文化,古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南大房”, 今有现代文明的梅林村这一独特的人文环境无不成为我们育人的一本活教材!我们将课程的主 要内容拟成大主题的形式,形式主要为调查与体验。(2)基于自然山林资源的课程主题萧山西南部为山地、丘陵。进化、所前、戴村、楼塔皆是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悠 远之地。在那

7、里,也有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所前二小的“茶果飘香”主题、进化初 中开发的“休闲进化”主题,楼塔镇小开发的“楼塔古韵”主题都是此类别的。 主题 2:“休 闲进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考察活动 我们的家乡不仅有着众多的人文历史古迹,而且还 保留着一方蓝蓝的天空,多泓清清的山泉,片片绿绿的旷野。“十里香雪”更是被评为萧山区 “十景”之一。我们确定这一课题的原因,研究中,实地考察组重点考察进化溪,包括溪桥夜 月、洪井清泉。资料搜寻组重点考察茅湾里窑址。调查访问组重点考察盛家坞水库。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对休闲进化开发的现状、不足的初步认识,并讨论了改进建议。(3)基于江河自然资源的课程主题萧山作为

8、江南水乡,有许多自然河流流经各乡镇,这些河是母亲河,也是历史的河水。如 新街镇中的“走进北塘河”系列、湘湖初中、湘湖小学及城区部分学校开展的萧山河上的桥、 三星小学的“运河怀古”、义桥二小、戴村镇小的“永兴河”系列,都是此类主题。主题3: 走近北塘河 “走近北塘河”这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拍摄、采访,意在了解北塘河的 历史沿变,面临的污染危机及治理对策,增强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研究中,资料收集 组:通过访问钱塘江灌区河道管理所、萧山档案馆收集北塘河的相关资料。实地采访组:对北 塘河全程实地拍摄,对河水作水质化验,以获取直接证据。治污策划组:通过对相关镇村负责 人的采访,了解职能部门的治

9、理方案,通过资料收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2、基于本土人文视角的课程资源开发人文精神形诸于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系,是地域的灵魂;形诸于习俗,就是一个地方 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 基于本土人文视角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从精神形态来搜集、归纳 与提炼本土课程资源,但需要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来推进。萧山区本土文化的视角,分为民俗风 情、地域名人、地域精神、地域特产四大模块。表 2: 本土人文视角板块课程主题一览表模块主题系列适用学校地域精神探究地域精神探究系列走进梅乡进化镇学校红运精神代代传衙前农村小学校等走进围垦义蓬、新围等地的学校龙马精神代代传河上镇中地域名人探究校名研究系列寻访任伯年等贺知章学校、

10、任伯年小学、葛云飞学校、蔡东藩学校等地域特产考证家乡特产系列家乡的萝卜等新塘小学、坎山镇小、新湾镇 小等民俗节日探节日系列研究清明时节话清明等人民路小学、回澜小学、大桥寻小学等(范围较广)(1) 基于地域精神挖掘的课程主题探究与挖掘一个地域自身所蕴含的地域精神,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开发的课程资 源。如萧山衙前,特有的红色资源为学校开展红色精神的探求与传承提供了诸多课程资源;而 围垦地区的围垦系列研究、河上镇中的话说河上系列,正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探询、品味 乃至传承一个地区的地域精神。主题 4:红色农小,农运精神代代传 我校是中共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农民运动“衙前 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本主题

11、活动的目标为: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学校的校史,懂得我校校名 的意义。通过学生亲自开展学习调查、考察体验等活动,经历课题探索过程,摸索课题探究 的方法,学会互相协调,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生活。通过活动的开展和活动成果的展示,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对学校、对 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时间为 1 个月,活动形式包括调查、访问、参观、讨论、汇报、交流。(2) 基于地域民俗节日探寻的课程主题在地域文化资源中,民俗文化也是一块值得关注的领域,每个地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均保 留着诸如节日、风俗、方言等的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许多风俗与当地人民的发展、生存 紧密相连

12、,让学生通过调查、整理,亲身感受人类自身历史流传的过程与人类的伟大。如“清 明时节话清明”、“走进春节”,“对接古今之情七夕节”,“端午节我们自己的节日”、 “众说纷纭话节日”都是此方面的特色主题。主题 5:探寻“七夕文化”主题活动设 坎山是一个历史古镇,每年的七月初六夜晚, 坎山一带四面八方乡间的妇女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地藏寺宿山祈祷,进行大型的“祭星乞巧”活 动。学校以探寻“七夕文化”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生 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这块土地 上的普通人民,感受七夕文化的精髓长。并以此为载体,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13、、实践精 神,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 基于地域特产探寻的课程主题一个地区的特产之所以可以成为特产,除了得益于该地的自然资源之外,与该地的人文传 统也是分不开的。以本土的特产为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特产 的考证与实践探索,从而挖掘出特产背后的地域与人文因素。如新湾镇小“家乡的萝卜”、坎 山镇小沙地花边文化的追寻、新塘小学的“感受羽绒、了解羽绒”、新街镇小的“走进苗木之乡”、楼塔镇小的“楼塔纱艺”都是此方面的主题。主题 6:萧山霉干菜科学加工过程调查 东片沙地区的农民几乎家家都要加工霉干菜。本 活动 学生访谈调查自己的父母、邻居、以及

14、因加工霉干菜致富的农民和加工霉干菜亏本的农 民。了解霉干菜畅销的原因,霉干菜正确加工技术和哪些加工环节处理不当容易使霉干菜不好 吃。学生分成3 个组,第一组调查霉干菜畅销原因,第二组调查霉干菜科学加工技术,第3 组 调查哪些环节处理不当易使霉干菜不好吃。(4) 基于地域名人追寻的课程主题在各地的文化发展史上,辈出的乡土名人也构成了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 那些名人的学识、见地、思想、品质无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05 年起,萧山区有 了第一批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学校:贺知章学校、蔡东藩学校、任伯年学校、李成虎学校、葛 云飞学校。正因如此,这些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对名人为依托的课程资源

15、进行了挖掘。主题 7:寻访任伯年的足迹 本次活动目的是寻找任伯年在瓜沥的故居,去了解任伯年的 书画作品。使学生真实、感性地走进名人,感受名人的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锻炼学生综 合实践活动能力。具体包括:寻访任伯年故居、了解任伯年生平、采访校长、采访芭蕉砚社区主任、走访任伯年的近亲任抱一先生、调查“任伯年文化墙”绘制情况、调查“任伯 年名人馆”建造情况、鉴赏任伯年书画作品等。校本化提炼三、动态生成模式: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行动模式课程资源到课程主题需要一个行动生成的过程。为此,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为定位、挖掘阶段,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地域性挖掘;第 二阶段为形成、提炼,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处理;第 三阶段为巩固、提升阶段,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特色化提炼图 1 :从课程资源到课程主题的生成模式图示1、地域性分析与挖掘确定资源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课程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 本土资源开发的初期,其主体为:学校与教师。主要需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学校 所处的社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课程内部要求进行分析。因循学生需求对课程资源进 行筛选。组建课程资源开发小组。2、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处理形成主题 在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