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410512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识判断法律常识第五节民商法考 情 分 析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公务员考试中有关民法的试题部分,内容多,题型杂,出题较为灵活,较为注重对民法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是重视考查对有关民法法条的理解和掌握。民法部分需要重点掌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制度,宣告死亡的条件和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制度,特别是与责任承担相关的问题,合伙债务的清偿等。商法在以往公务员考试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出题的概率也很低,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今后商法在公务员考试中的比重会逐渐加大,应引起考生的关注。考生应重点关注公司法中公司成立要件,个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与股

2、份有限公司的界定,公司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任职资格等。合伙企业法中有关合伙人的责任,入伙,退伙及合伙财产规定等。同时关注破产法的适用范围,破产清偿顺序,破产债权及破产财产的法律规定等。考点分类专家讲堂第一讲 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二、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我国民法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民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进行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这些基本原则是:(1)平等原

3、则;(2)公平原则;(3)意思自治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权利不得滥用原则;(6)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第二讲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民事法律关系及其要素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人通常称为当事人。在我国民法上,当事人主要指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也是民事主体。(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

4、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有四类,即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有些权利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一般来说,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分别是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客体。(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有些是民事法律规范直接规定的,有些是在法定范围内由当事人协商决定的。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是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二、自然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包括从事合法行为的能力,也

5、包括对其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以其权利能力为前提。民法通则根据自然人的年龄和精神状况,把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法人主要有以下几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第三讲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一、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

6、、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有如下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它是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3)它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可以附条件和期限。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到达时生效。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这是以进行法律行为的人数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进行的分类。(2)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

7、行为。这是以法律行为有无对价为标准,对民事法律行为所作的区分。(3)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这种分类的标准在于法律行为成立要件的不同。(4)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这是以法律行为是否应当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具备一定的形式,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的分类。4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因而不能依当事人意思发生效力的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5可撤销民事行为可撤销

8、的民事行为指行为虽已成立生效,但一方当事人可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此类行为已成立生效,撤销权人不行使撤销权,其将继续有效,但一经行使撤销权,该行为便溯及行为成立时无效。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的种类:(1)重大误解。一方当事人基于对行为的性质、内容等发生误解而作出的行为。只有在误解重大的情况下,误解人才有撤销权。(2)显失公平。指行为成立时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利益失衡。(3)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作出的行为。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无效,损害非国家利益的行为可撤销。而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迫使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

9、意的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撤销或变更该行为。撤销权为形成权,法律规定了其除斥期间,撤销权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撤销权。二、代理1代理的概念、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由被代理人承受代理人行为的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制度。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意思表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2代理的种类(1)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指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产

10、生的代理。它主要适用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2)指定代理。指定代理是指代理权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3)委托代理。委托代理是由被代理人授权行为所产生的代理,又叫授权代理。3代理权的行使及原则代理权的行使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依法有效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达到被代理人所希望的或者客观上符合被代理人利益的法律效果。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利用代理权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遵守以下原则:(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不得无权代理;(2)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托他人代理;(3)代理人应积极行使代理权,尽勤勉和谨慎

11、的义务。第四讲 物权与所有权一、物权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它的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人,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人。也就是说,物权权利主体以外的一切人,都是物权关系的义务主体,负有不得侵犯他人物权的义务。(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物,而非行为或精神财富。(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领和支配。(4)物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一物不能有内容互不相容的两个物权。(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6)物权保护方法具有广泛性。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作如下分类:(1)所有权与其他物权;(2)主物权和从物权;(3

12、)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二、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具有如下特征:(1)所有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权利。所有权是所有人对于其所有物进行一般的、全面的支配的最充分的物权,它不仅包括对于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还包括了对于物的最终的处分权利。与它相比,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仅仅是就占有、使用、收益某一特定的方面对于物的权利,只是享有了所有权的部分权能。(2)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权,它的实现不需要他人的积极行为,他人负有一种特定的不作为义务。(3)所有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和排他性。这是作为物权的基本特点之一,所有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于其所有物的干涉,并且同一物上

13、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存在。(4)所有权具有永久性。即所有权的存在不能像约定债权一样,预定其存续期间。所有权具有四项权能,该四项权能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它们构成了所有权的内容:(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和控制。(2)使用,是指对财产利用;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3)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使用而取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第五讲 债权一、债的概念及产生的根据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债产生的根据,又称债的发生原因,是指引起债产生的法律事实。它包括以下几种

14、:(1)合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是债得以产生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法律事实。(2)缔约过失。缔约上的过失,是指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具有过失,从而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致使他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情况。缔约过失责任产生后,有过失方负有向受害方赔偿的义务,受害方享有请求有过失方赔偿的权利,形成债的关系。(3)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而受益,致使他人受损害。由于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应返还给受害人,从而形成以不当得利返还为内容的债的关系。(4)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5)侵权

15、行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有义务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受害人有权请求侵权人予以赔偿,双方形成债的关系。(6)单独行为。单独行为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7)其他。二、债的特征和分类三、合同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法律特征是:(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的内容是符合法律的。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具有如下基本原则:(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2)当事人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原则;(6)合同必须履行原则;(7)合法合同受法律保护原则。3合同的订立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1)要约,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发出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的要件:要约须由要约人向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要约须是受相对人承诺拘束的意思表示。(2)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人要约内容的意思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