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33476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 17 - / 17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 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 7. 主导因子 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 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

2、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2. 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3.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4. 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 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6. 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7.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8. 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 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 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 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12.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 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 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

3、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15. 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6. 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 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 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 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20. 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 三向地带性?21. 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22. 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 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2. 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是什么?3. 简述高温对植

4、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4. 简述生物的趋同和趋异适应,如何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5. 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其耐受性限度来渡过不良生境。 6. 简要说明层与层片异同。7. 举例说明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8. 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9. 当前在山区进行退耕还林,有的人认为要植树造林,但也有的人认为应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10. 试述 Raunkiaer 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11. 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2. 结合“生活型”和“生长型”两个概念,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3. 生

5、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14. 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15.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2.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又因为这个因子的量最小,也称为最小因子。例如,某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数种因子影响时,其受限制的程度取决于最少(小)的那个因子。3. 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4.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为四肢、尾巴、

6、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5.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6.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7. 主导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不能同等地看待,因为各种生态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中按着一定的配合方式结合,结果不同;其中总会有某种生态因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生态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8. 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

7、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9.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0. 生活史对策:指处于相似选择压力下的不同种群或者物种,其独立进化的相关性状所形成的一种特化表型。根据环境选择的确切意义阐明生活史式样的起源及其适应性叫做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休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

8、,即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13.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用公式表示:D (密度) 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 S (样地面积)。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14.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用于确定乔木的优

9、势度或显著度: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15. 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16. 先锋植物:在被人砍伐或焚烧后的丘陵地,由于日照充足,一些喜好阳光且生长迅速的植物最先长出,一般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初始阶段。 17. 构件生物:其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然后发育成更多的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18. 存活曲线:是以生

10、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它可以反映生物生活史中各时期的死亡率。19.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20. 复合种群:由经常局部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21.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 22. 逆行演替:在演替过程中,如果是由顶极

11、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 23.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边缘效应。 24. 中度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生物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人侵和建立种群。 25. 物质循环:环境中的无机物质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成有机物质,沿着食物链被多次利用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质返回到环境中去,这称为物质循环。 26.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

12、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人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n +1营养级生物的摄食能量占n营养级生物的摄食能量的比例。或n +l营养级生物的同化能量占 n 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的比例。 28. 流通率:某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量。 29. 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下,将含氮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核酸)通过水解而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或核苷酸)分解,释放出氨与氨化合物的过程。 30. 生态承载力: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情况下,资源与环境系统可维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可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简

13、答题:1、答: (1)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A.G.Tansly)和美国克莱门茨(F.E.Clements15 ) , 研究重点为植物群落的演替。 (2) 法瑞学派:法国布朗-布兰柯( J.Braun-Blanquet)和瑞士卢贝尔(Rbel),研究重点为特征种和区别种,他们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3) 北欧学派:德日兹(G.E.Du Rietz) , 研究重点为对群落进行分析,他们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 pH 的关系。 (4) 苏联学派:苏卡切夫, 研究重点是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和北极的资源评价。 2、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

14、,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下限或耐受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3、答: (l) 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2) 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 l 或 2 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15、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作用。4、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5、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 种群密度; 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人和迁出率; 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答: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是生命表的两种不同形式。动态生命表是依据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