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31479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二一一年十月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吉林省重点建设专业,吉林省示范专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职教思想与教育理念方面不断深入探索与改革,专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效果与成绩,为区域经济、汽车制造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下面从几方面阐述其专业建设情况:一、 专业概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始建于1999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自成立以来,在学校与学院各部门的支持下,在专业教师的艰苦工作下,取得了许多喜人成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直坚持“校企融合”

2、的办学模式,成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2007年以来,本专业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专业现有在校生382人,专任教师14人,其中省教学名师1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5人。专业拥有钳工基本技能实习场地、普通机械加工实训场地、数控及特种加工实训场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同时可容纳400名学生实训;拥有7家签约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完全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及实践教学。近三年,专业教师发表论文16篇,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

3、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立项课题3项,中国职教学会立项课题1项,与一汽-模具公司合作研发4项一汽集团公司科研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子项目课题1项。主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1部,参编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课程培养方案规划教材1部,校企合作编著教材8部。为企业培训员工110人次。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坚持“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

4、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面向汽车行业、企业,发展完善“校企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建设成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培养面向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

5、有创新精神,熟练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进行模具维护、维修,能够熟练掌握模具加工设备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2%,首次就业率达到87%,一年就业率达到98%。三、 专业建设内容(一)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2人,培养熟知区域内、服务企业范围内现代化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的专门化人才,把握和了解专业改革方向,熟悉专业发展高新技术;具有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能力。通过到企业伴随生产半年到一年,共同参与项目开发、设计,提高实践水平能力,同时派教师到高校深造和中短期技术培训、教学研讨。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2人,培养教师能够结合人才培养模

6、式改革,进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开发与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学校和学院方面组织教学研讨、说课大赛等活动,建立青年骨干教师学习交流氛围;每年青年教师安排不少于15天的企业实践学习;定期参加国内相关培训;推动教师参与国内、行业相关专业大赛等。3.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引进:2人,培养或引进既懂教学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师资培养监测指标:能够实施一体化教学、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指导学生大赛(二)改革校企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提高专业建设水平1.进一步发展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设,探讨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本专业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7、、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解放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大众大连发动机、青岛汽车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围绕人才培养、产学研、资源共享等进行有效合作。经过双方进一步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合作有序、稳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主要方法手段在于:通过(1)挖掘企业利益点,本着为客户服务思想,驱动校企通力合作。(2)让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能鉴定、专业培训等服务,全面促进校企融合(3)建章立制,规范校企

8、健康合作。(4)加强沟通,促进校企长期合作。学校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委员会,明确权利与义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师资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研讨与论证,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和深化校企合作领域。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是服务于汽车制造行业,其主要专业领域是汽车覆盖件模具和汽车内饰件模具设计生产,在区域内,要进一步加强同各类汽车模具零件制造企业的合作。探讨引厂入校、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工艺产品先进性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

9、基地,加强合作的深度及广度。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企业岗位,了解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具备一个企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提高教学实训水平与质量,培养锻炼教师队伍。(三)充分利用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资源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力度1.在与企业订单培养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共同工作,联合培养学生,开发和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资源。合作开发专业类课程、实践性课程,把生产中的任务项目融入到教学中来,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或任务导向的课程,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专业教学部分安排在企业完成。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完成

10、课程改革的教材建设。计划建设1门省级优秀课、1门校优秀课和2本校企教材。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准职业人”标准,开发构建与企业接轨的课程体系,总结出专业所对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资料,与专业委员会一起确定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以全面素质提高为重点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开发出专业基础理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核心课程、综合技能实践训练一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主要任务是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环节,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四)配合课程建设,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

11、提高专业学生专业实训水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1.建设模具结构拆装基础实训室、冲压模具生产工艺设备实训室、塑料模具生产工艺设备实训室、模具钳工修配实训室,实现实训与理论教学结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2.配合课程和基地建设,完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实训基地管理文件、实训教学指导文件、设备操作规范等内容。3.继续加强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在原有基础上计划增加海拉模具等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四、改革举措1.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优势,全面系统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互聘专家、参加行业企业会议等手段,

12、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对接、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2. 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质量。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合作的互利关系,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引进专家人才,提高专业先进性和活力;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发挥兼职教师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好兼职教师。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一体化课程实施。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能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4. 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开发出贴合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导向或任务导向的课程,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教

13、学效果的最大化。5. 规范完善“双证书”制,发展促进职业能力多证书。扩大“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影响力,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能力6.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活泼性。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采用教具、多媒体、实物演练等。7. 在学校层面采用多种教学评价进行质量控制。教学督导、教务联合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8. 采用学习过程评价手段,利用日常学习训练、实践操作、项目组织、任务完成等多种评价指标进行学业考核。9. 在学生顶岗实习、职业实习和毕业实践等以企业为主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活页指导、DL

14、(doing by learning)课程设计、实践论文撰写等安排,切实发挥在企业实践时段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作用。10.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获得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人才培养指标的准确资料,更加有的放矢的提高培养质量。11. 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文件和评价制度。12. 加强教学网络化建设,使每位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取学习资料信息、教学答疑等。13. 更大程度的推动和促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双轨制教育。14. 建立就业学生质量跟踪制度。15. 建立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平台,进行信息反馈。16.

15、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给予岗位人员培训及技术指导服务五、绩效考核指标序号项目建设进度预期绩效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施2012年1月-2012年5月改革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3月-2012年12月逐步开发出几大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方案,一汽大众“订单班”培养计划、一汽轿车“订单班”培养计划,一汽模具“订单班”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流程化、规范化、体系化。2课程与教材建设2012年3月-2012年10月完成“冲压模具工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创建省优秀课开发完成校企合作“订单班”教材一本:模具钳工修配案例2012年3月-2012年12月完成“塑料模具工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申报省优秀课。开发完成“冲压模具工艺”任务导向课程或者是校企合作教材一本。3实验室、实训室基地建设2012年1月-2012年7月完成模具结构拆装基础实训室,模具钳工修配实训室设施采购、安装,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2012年5月-2012年12月完成冲压模具生产工艺设备实训室、塑料模具生产工艺设备实训室,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4实验室、实训室基地内涵建设2012年5月-2012年8月完成六套标准模具拆装实训指导书、模具钳工修配要领书、实训室管理条例、相关设备使用说明等内容2012年8月- 2012年12月完成冲压模具工艺设备、塑料模具工艺设备的操作规范指导书、实训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