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3271203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2011年10 月 31 日,地球人口突破 70亿影响人口增长的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 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水准、文化教育水平、医 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类型历史时期特征出生 率死亡 率自然 增长 率平均 预期 寿命“高-高- 低”模式原始人口 增长模式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高高极低很短传统人口 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 主义初期社会高高

2、较低短“高-低- 高”模 式过渡人口 增长模式工业文明时期高低高延长“低-低- 低”模式现在人口 增长模式后工业文明时期低低低进一 步延 长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增长 模式高-低-高低-低-低人口 问题人口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 较大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1粮食供给、教育就业环境等问 题突出2.人民生活贫困化1.劳动力短缺2.国防兵源不足3.青壮年 负担增重4.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5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对策1.实行计划生育2.发展经济1鼓励生育2.接纳海外移民补充:1、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a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

3、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b 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2%左右,也很低。c 北美 (仅含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 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 0.4%到 0.8%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 一“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3、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因为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

4、实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 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三)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1、扩张性(年轻型):下宽上窄,真正的金字塔形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2、静止性(成年型):底部变窄,金字变瘦变长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持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3、收缩型(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青少年儿童比重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出生率长期下降,死亡率下降,自然 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二、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1、人口容量:(极限人口)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

5、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2、人口合理容量:(最佳人口)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人口容量是环境综合因素与供养人口的关系: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因素相关表现性自然资源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 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咼,环境人口容里就越大; 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里就越小经济发达水准正相 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 经济越洛后,环境人

6、口容里就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咼,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地区开放水准地区开放水准越咼,环境人口容里就越大; 地区开放水准越低,环境人口容里就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负相 关生活消费水平越咼,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二、人口流动工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三个判断标准:有无变更定居地有无跨过行政区界线永久性或长期性(一年以上)2、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包括:钟摆式人口流动 人口季节性流动 人口不定期流动3、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影响因素A、类型: 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

7、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发展中国家当前前一类型)世界人口迁移现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落后国家-富裕国家;人口密集国家-人口稀少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内地到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 主要人口流入省:广东、浙江、上海、江苏B、影响因素因素影响典例自然生 态环境 因素气候人们希望生活在气候等自然条 件优越的地区如: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阳 光地带“迁移淡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土壤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 农业人口的迁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人口

8、迁入东营胜利油田的开发其他人们希望居住在环境优美无自 然灾害的地区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而导 致的“生态移民”“环境移 民”经济因素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 地区的迁入政治因 素政策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 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与流向我国:1.20世纪60年代支援 边疆2.70年代“上山下乡”3.80年代知青返城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正常 环境与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 出战乱区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导致大量 人口外迁社会文 化因素文化教 育人们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 育,想法设法从文化水平低, 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 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或省级中 心城市第二次世界

9、大战后美国接受 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才 和著名学者家庭婚 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 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 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中起着重 要作用夫妻未解决两地分居而进彳丁 的迁移宗教信 仰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 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 史上也曾导致过大规模的人口 迁移印巴分治,印度境内穆斯林 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 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 印度4、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a、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2.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3促进迁入地 第三产业的发展b、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 教育、城市

10、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a、有利影响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3.可以更好地开放利用土地资源b、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 、 地域文化与人口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 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3、中国文化与人口:a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b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11、c人口流动一一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 一、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A、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 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 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 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 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 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 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 谷底气 候气候适 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 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 例高气候恶 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 的城市少降水

12、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 市少河 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 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 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 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 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B、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石家庄、郑州)、矿产资源(大同、大庆)、旅游资源 (桂林)、商业贸易(上海)等C、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珠海)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硅谷、筑波、 班加罗尔)、教育等。D、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13、内容和方法a、自然因素 (静态因素):1.气候:气候优越2地形:地形平坦3水源:河流提供水源和 便利的交通 4.资源:矿产城市b、人文因素(动态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聚集 交通: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又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政策:如深圳是由于改革开放促进其发展的。2、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 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

14、大的城市。3、城市土地利用:A 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B城市的功能分区:名称占地比重形态位置其他特征商业区占用城市用 地面积的一 小部分呈点状 或条状,面积小1.市中心2.交通 干线两侧3.街角 路口中心商务区的特征:1.经 济活动最为繁忙2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3.建筑物咼 大稠密4.内部存在明显分 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 地的一部分集聚或 片状1.市区外缘2.干 线两侧3.河流下 游4.下风向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 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 量要因城市而宜居 住 区咼级是城市用地 最广泛的形 式呈片状1城市外缘2.咼 坡、风景区3.文 化区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 出现了卫星城低级1.内城2.低地3.工业区附近C、中心地理论:中心地规模与数目的关系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 小与数量成反比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最便于提供货物或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图形商业区 域的中心,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 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中心地等级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