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21566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 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 , 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 , 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说说欣赏这 些文艺作品,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圣陶, 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 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 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作者想做

2、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就读者的方面说,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综合上述观点, 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 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四细读感悟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 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 , 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 论述作

3、者、读 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2.阅读第 57 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入手, 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 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 , 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 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 换句话说 , 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 字所构成的画面, 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比照论证, 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

4、着 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根据前面的探究,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 即“接触作者的 所见所感,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 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五写法探究文中有许多句子, 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 , 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 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 , 请阅读下面几句, 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任何一篇文艺作品, 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 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 具有文本表现中的 一般技法 , 既表现

5、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 因此, 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 , 须由作者有意识 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 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作者着手创作, 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 先有所感.“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 没有思考与见解, 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 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 倘假设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 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 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 多感悟, 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 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形象性尤其突出, 且情感

6、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 所谓“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道理. 因此, 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就必须把握其情感, 必须通过想象复原形象的描述, 进而去体味.六扩展延伸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 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你能在 读过的诗或散文中, 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 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 我们可以想象两手 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 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 我们

7、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 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 次;更是因为想象 , 身子微微一倾 , 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 有了想象中复原的这一幕, 父亲的形 象真切起来, 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板书设计】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 年 3 月 13 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 年投奔革命圣地延

8、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 伟大的文学家.2. 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 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 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 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 神龛 斡旋 怅惘 静穆 【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

9、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 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 巧设 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

10、者. 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 4、赏析文章的 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1、 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 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

11、人的品行 . 很多时候 ,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 在 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 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 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 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 腐败, 奋然而起 ,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12、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 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 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 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

13、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 也是关键的一步 .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 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 17 段, 思考以下问题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 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

14、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 “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 820 段, 思考以下问题第 11 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 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 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 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