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19037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引起长期激烈争议的 话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性地、灵活地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政 策学理论和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循循善诱地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提高改革意识的策略。对世界 各国的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80年代,创 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智慧的、符合中国 国情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早在改革初期,通过对中外企业管理体制的反思,已经得出结论:产权制度改革是中 国国有企业改

2、革的关键,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是极为敏感的。考虑到当时人们可能接受的 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984年在承担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项目时,提出了一种从分配 关系入手,既能促进产权改革,又能为当时人们接受的,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 的方案:应当从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出发,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开, 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经营者应从竞争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上产生,其收入 应当与企业实绩挂钩,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分工协作,三位一体。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进一步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将分配关系改革深化到产权制度改 革,提出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引的具体

3、国情出发,从理顺所有 权和经营权以及劳动权的辩证关系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吸取现代企业 产权制度发展的合理因素,将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股权分散化和人力资本等等理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全要素资本化”,将“按劳分配 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建立在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基础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马克思明确说 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 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劳动离开自然界(生产资料)不可能单独进行创造价 值的活动,劳动和自然界(生产资料)一

4、起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既然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物 质条件,显然劳动价值论应当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可以将投入生产系统的全部要素(物质资 本和劳动能力、技术和管理等人力资本等等)“资本化”,“劳动”即为该系统的整体运动, 而不是某一要素独自活动,价值创造也是每一生产要素都参与的系统活动过程,因此,分配 应当按每一要素贡献进行,这样一来,就巧妙地将企业所有权、经营方式和用工制度的改革 思路,统一为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到分配方式三方面协调进行的系统改革理论。这一方式 吸取国际上职工股权计划、利润共享制和工人参与制的合理因素,形成广义的股份制(作者 称之为“泛股制”)及其相应的分配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5、济奠定微观基础。由于具体的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可以具体化为多 种形式,如经营者与劳动者参与利润共享、劳动分红;经营者和劳动者可以按照贡献持有公 司股份:如经营者期权和职工持股;还可以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分配;所有这些, 都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股份制”,即全要素资本化的广义的“泛股制”,这样一来,泛股 制被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将产权制度改革与分配体制的改革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改革理论创新。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是指指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

6、为。而按劳分配 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 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然而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实行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 位,按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刀。按要素分配是指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三层含义:(1) 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 分配的客体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 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

7、配。因此,按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要素的数量和 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按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 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 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 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 比按劳分配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 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

8、地“好处”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来的是劳 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那么给你 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要素在价值形 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 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 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

9、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指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 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 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 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 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 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 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

10、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 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 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两种分配方式I。】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 两种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只能是公有制;而按要素分 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2) 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是主 体,起

11、主导作用,这一条要坚持不动摇。按要素分配只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中 的一种,它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3) 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按劳分配方式所遵循的主要是公平优先原则。 按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 定分配,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非市场因素,忽视公平。(4)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按要素分配 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人的),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 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此外,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反映的生产关系也不同。按要素分配与按劳

12、分配共存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并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 参考文献:1 范恒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方向.中国改革, 2006, 8:8-152 刘璨,刘浩,贺胜年.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政策问题研究.林业经济, 2011,8:8-203 王洪友 .概括国有化: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制改革的实证分析与基本思路.生产力研究,2008,10:8-244 高晓丽,赵得生.“孤立的人”与“完整的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要 意义.学理论,2010,22:6-145 朱富强 .分配体制缺失与收入差距扩大基于社会原则的分配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08,10:5-156 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中国社会科学,2002,4:7-187 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8-198 于金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当代经济研究,2006,11:4-169 袁恩桢.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艰难探索中国经济发展60 年的一条主线.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5:8-1510 许晓军.转型期中国社会分配方式的变迁与阶层分化.河南社会科学,2004,2: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