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177054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16(附答案带详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执业医师资格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乙型肝炎答案: 本题解析:1流行过程(1)传染源: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病原携带者。其传染性取决HBsAg持续状态和HBeAg阳性情况。潜伏期一般为50100天,平均为6090天。(2)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主要为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等。(3)易感人群:人群对HBV普遍易感。主要易感群体为全体新生儿和40%左右的未感染者,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流行特征 乙肝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但各地差异较大;乙肝的季节性与周期性不明显;乙肝发病率、现患率和HBsAg携带率男性均高

2、于女性;HBV感染年龄分布与乙肝流行程度有关,中低流行区主要发成人感染为主,高流行区以儿童感染为主;HBV感染存在职业差异,与暴露率和强度有关;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现象。3疫情处置(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乙肝患者确诊后,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住院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出院。对从事饮食、保育以及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禁止工作的患者,应调离岗位。对于HBsAg携带者,不应按现症肝炎患者处理,除不能作为献血人员、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保育员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禁止的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加强随访和健康教育。对义务献血人员应严格做到每次献血前体检。医疗机构负责疫情管理的工作人员,应根

3、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于24h内进行疫情的网络直报。原则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乙肝患者只做数据统计,不做疫情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于48h内派出专业人员,对发生的乙肝个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点处理。(2)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1)防止医源性传播: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查HBsAg和血清转氨酶(ALT),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者均不得献血;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注射要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执行。2)阻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将HBsAg作为产前常规检

4、查项目,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设专床分娩;对有HBsAg或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对其他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3)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等;抗原阳性患者,不宜做食品加工、服务员、炊事员、食品售货、理发浴室服务及托儿所保育员等工作。4)防止性传播。5)重视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3)针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1)免疫预防: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血透患者、血液病患者、同性恋、吸毒者等)以及集体生活的学生、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育

5、等重点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2)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识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合理调配营养,忌烟酒,少食油腻食物;树立预防为主和自我保护的意识。2. 问答题:疫苗接种反应调查答案: 本题解析:(一)调查目的生物制品对机体来说是异物,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由于所接种的生物制品性质和接种途径不同,引起反应的部位及强度也不同。采用注射途径接种疫苗可产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几小时后,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偶尔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疼痛;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有时伴有头痛、乏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

6、腹泻等毒性反应。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是正常的免疫反应。持续时间多为12天,极个别达3天。根据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的强度可分为弱、中、强三型。新的疫苗或虽不是新品种疫苗,但在一个地区首次接种或因某种原因停种后又重新大面积接种前,都要在小范围人群中先进行接种反应观察,了解接种反应强度,是否有加重反应和异常反应,以做到心中有数。(二)调查内容1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强度。2有无异常反应。(三)调查方法根据接种目标人群可选用分层或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如果目标人群年龄组范围宽,则可按年龄分组。调查采用观察接种后8、24、48小时被接种对象的局部反应及全身反应。如果48小时反应仍未消退,可继续观察。1调查指标确定(

7、1)局部反应:主要判断标准是接种局部红、肿、硬结的程度。弱反应:红肿直径25cnl;中反应:红肿直径2650cm;强反应:红肿直径51cm或伴有淋巴结肿大。(2)全身反应:根据体温划分反应强度。弱反应;体温在371375;中反应:体温在376385;强反应:体温386。2调查表的设计可选择集体调查表。调查表一般项目应记录:观察疫苗品种、批号、生产厂家、地区(市、区、县乡、社区),如观察的是集体单位应记录单位名称、地址;疫苗接种时间;观察人、观察日期。接种反应观察表项目主要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如是散居应记录家庭住址。局部反应:6、24、48小时红肿直径、有无淋巴结肿大、疼痛、肿大直径

8、;全身反应:记录被接种对象6、24、48小时所述症状(或将主要症状列于表中),并记录表中未列症状。(四)调查步骤选择好拟进行观察的合格疫苗。培训反应观察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有所观察疫苗的有关知识、接种前准备、接种前健康询问和体检、接种过程的正确操作、反应观察方法、统一测量标准等。观察并记录观察内容(调查表)。观察结束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反应观察报告。(五)统计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弱、中、强反应各占比例。(六)报告提纲撰写和主要内容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内容,调查对象,选用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对今后此项工作的建议。3. 问答题:脑栓塞鉴别诊断答案: 本

9、题解析:1脑出血(参见脑出血的诊断)。2脑血栓形成(参见脑血栓形成的诊断)。4. 问答题:一级防护答案: 本题解析:1.适用范围 一级防护适用于对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处理除呼吸道传染病以外的疑似病例使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的工作人员;对除经呼吸道途径外的其他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疫点进行终末消毒。2.防护要求 戴12层至16层棉纱口罩(使用4h后,消毒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乳胶手套。每次实施防治处理结束离开现场前,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5. 问答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原则答案:

10、 本题解析:1制止继续出血。2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3祛除出血的原因。4防止复发。6. 问答题:传染性疾病疫情的现场处置答案: 本题解析:传染病的现场处置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一部分,除了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它本身的特点,即三个环节的控制。(一)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报告是现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1报告病种类别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包括:(1)法定报告传染病;(2)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3)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4)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5)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其中,法定报

11、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

12、致病性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地区,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规定的时限报告传染病报告卡:(1)对甲类传染

13、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2)对除按甲类管理外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决定列人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3)对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卫

14、生部决定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3报告方式有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将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实时(在规定时限内尽快)录入到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至属地有直报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为直报。(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

15、者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甲类传染病患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乙类传染病患者,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隔离通常应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患者已痊愈为止。对传染源作用不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患者可不必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患者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传染病疑似患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措施,不得拒绝。甲类传染病疑似患者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患者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