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打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17610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锣鼓打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京剧锣鼓打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京剧锣鼓打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京剧锣鼓打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京剧锣鼓打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剧锣鼓打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锣鼓打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长尖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长丝头 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

2、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小锣长丝头 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带锣 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小锣带锣 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一封书 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

3、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慢长锤 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快长锤 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

4、;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散长锤 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闪锤 又名“拗锤”、“反长锤”,用于流水、快板、摇板的入头。但在习惯上只限于已在台上的角色开唱,而不作“唱上”的锣鼓,也不作二黄摇板的入头。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前,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前,都用闪锤。纽丝 多用于散板的入头,同时也配合上场、下场及一般的动作。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马善用兵”一段之前,即用纽丝;再如

5、四进士中宋士杰被轰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为了配合他的伤痛和挣扎起立的较迟缓的动作,也用纽丝。在配合人物动作时,大锣可适当地人揣锣或加锣来加强伴奏气氛。快纽丝 快纽丝也是散板的入头,也可以配合上下场用,常用于比较匆忙、紧迫的情境。如大保国中杨波上场时唱的散板,即用快纽丝作入头。演奏快纽丝时,不宜打得太长。抽头 又名“七字锣”,作用是原棉的入头,但习惯上只作接唱的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入头,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以后,接打抽头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摇板的入头,二黄、西皮都可用,但二黄用得较多,例如草桥关中刘秀唱二黄原板“叫内侍忙摆驾后宫来进”

6、,唱散以后;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后唱摇板,都用抽头入二黄摇板。小锣抽头 小锣抽头也是摇板、流水、快板的入头,在文静的气氛下,配合上场、下场、走圆场及其它的动作。例如洪洋洞杨延昭第二场上场唱二黄摇板时,打渔杀家萧桂英捧茶上场唱西皮摇板和桑园会秋胡上场唱快板,都用小锣抽头。滚头子 滚头子不作开唱用,只是配合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接到夏侯渊“走马换将”的通知,决定将计就计。当他传令全军以后,在思考明天阵前如何骗过夏侯渊时,就用滚头子来配合表现他用手势虚拟的各种动作。大锣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场和走圆场)。例

7、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小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鱼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和女起解中崇公道进监时的小圆场也用小锣水底鱼。四边静 四边静原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仓需要念词(但不是昆曲原来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鱼使用。四边静锣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计第二场,马谡、王平发兵街亭时,即先用四边静的前半段;待第四场马谡、王平领兵抵达街亭上场时,再用后半段。扑灯蛾 扑灯蛾原为昆曲干念牌子,京剧移用。水底鱼可以不念词句,扑灯蛾则必须念词(按

8、照剧情编撰),只是句数长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配合念数板。例如狮子楼中,武松与士兵的对念:“士兵一言来提醒,武松起下杀人心!”就是扑灯蛾。再如鱼肠剑中专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扑灯蛾。至于牛二接着念的扑灯蛾,则是小锣扑灯蛾,打法与大锣相同。急急风 急急风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促、紧张、激烈及战争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场及行路、战斗、厮打等动作。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罢“听一言不由我七窍冒火”后,与教师们的对打;空城计的司马懿幕内唱完“大队人马往西城”之后的领兵上场时,也用急急风。紧锤 又名望家乡或串锤。基本上以大锣连击,声音不断。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

9、入头,多用于匆忙、紧张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过门,但在紧锤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绪急迫,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唱完“见包拯我怒火满胸膛”后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简短动作的锣鼓,如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也是用紧锤。搓锤 搓锤用以配合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失常的动作。但只用于某种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完回龙后,即接打搓锤。再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调“叫一声范金儿你来了罢!”之后,接打搓锤,以配合范仲禹甩发动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状态。阴锣 所谓阴锣即是大锣、钹的弱音演奏,但小锣从始至终并不作弱音。阴锣是配合暗中的或是迟缓的动作,包括改装、跳形等。剧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

10、配合剧中人物的摸黑、觅物和迟缓的动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为苏三戴枷,宇宙锋中赵艳容下场改装等,都是用阴锣。九锤半 又名“双飞燕”常用于剧中人物一时较匆忙的动作或紊乱的情况,或配合暗中动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脱衣搜查旅店,白水滩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场,英雄义中的水战等。也用于带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动作中。例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后,焦赞做滑稽动作时;牧虎关中高旺唱完回龙腔后,与小达婆作戏耍状时,都用九锤半。九锤半一般不独立使用,后面常接阴锣或马腿儿。马腿儿 马腿儿是一个三拍子的锣鼓,能反复演奏,节奏较快。马腿儿单起演奏时很少,常接在阴锣、九锤半或急急风的后面。多用于武戏中配合两人单

11、刀对打的各种套数及泅水等动作。如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闹天宫中孙悟空与青龙的对打,英雄义中水擒史文恭时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马腿儿。叫头 叫头多用于人物的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或控诉的时候。有单叫头、双叫头、三叫头之分。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作妃子的时候,便起一个单叫头表示向赵高的呼喊;在情绪特别高昂时,把两个叫头连在一起,重复呼喊一次,称双叫头,如女起解中苏三独自感叹时,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双叫头。三叫头一般用在比较悲伤或人物比较豪放的情况下,如苏武牧羊、卧龙吊孝中回龙之前的叫头即为三叫头。小锣叫头 多用在感叹的时候。如洪洋洞中赵德芳问:“御妹丈此

12、病从何而起?”杨延昭在回答感叹时,即用小锣叫头。另外丑角多用此种叫头,如战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时,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锣叫头。大锣哭头 这是配合京剧唱腔程式哭头而用的锣鼓点子,用于剧中人物哭泣时。有配合散板中的哭头用的,如斩马谡中斩过马谡以后,诸葛亮哭马谡时,在唱“马谡!参谋!啊!”的哭头时,即用此种哭头。还有用于快板或摇板中间,如坐宫一场,杨延辉在唱“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一句时,即用哭头。小锣哭头 多用于配合剧中旦角及较平静的场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宝钏唱:“啊!狠心的强盗啊!”即用小锣哭头。四锣哭头 这是哭头的一种简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剧中,需要很多哭头的时候,以它来加入应用,避免过

13、多的重复,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上板哭头 专用于二黄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中“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啊见!”即用上板哭头。乱锤 用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下面即用乱锤表现其焦灼情绪。脆头 用法略同于乱锤。分为硬脆头与软脆头。脆头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羞愧、惊怒的情感或动作,但只是用以加强表情,不作上下场用,也不能配合时间较长的动作。如赵氏孤儿中魏绛所唱的汉调二黄,即是用软脆头起。扫头 在戏中,有时为了使剧情紧凑,省去原来唱词中的末句,而以动作代替,

14、术语叫扫。扫头就是配合这种动作的锣鼓。如别窑中,薛平贵最后下场时唱:“你回寒窑且忍耐,我到军前再作安排。此时间顾不得夫妻恩爱”,第四句就扫去了,用王宝钏扯住薛平贵,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动作代替唱词,锣经即用扫头配合。扫头往往是依其动作的快慢、长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张或缩减,所以又含有小扫头、快扫头、计数扫头等不同形式。撤锣 又叫“大换小”,即撤去大锣,改用小锣之意。如前一场为大锣下场,次场为小锣上场,或一出戏的第一场即为小锣上场,都需要用撤锣。大锣的打法逐渐缓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锣锣经。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后,在大锣声中下场,次场诸葛亮在小锣声中上场,中间即用撤锣。再如四郎探母第

15、一场坐宫,杨延辉上场之前即用撤锣。一锤锣 又名大锣打上、大锣打下、原场、回头等,名称很多,形式变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除了配合上下场的动作以外,也适用于一般的动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冲头、住头的部分作用。一锤锣节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脸的缓慢上场,烘托其宏大的气度。用于上场的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的上场;用于下场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完“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之后的下场;配合一般动作的如卖马中秦琼与单雄信自我介绍以后的互换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贵唱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之前的锣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念“犯妇纵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锣鼓。快原场 快原场是一锤锣的更简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一出戏开锣时,常用快原场作为戏前的空场锣鼓。小锣原场 又称小锣打上、小锣打下,用于戏中排场较小,气氛较平静或角色身份较低的场面,配合人物上下场,间或配合台上的动作(不接小锣归位)。击鼓骂曹中弥衡头一次上场时即用小锣原场配合他的上场动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的锣鼓时,前面通常加一个小锣帽子头。旦上场 又名小锣旦上场。旦上场的节拍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