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31223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5、熟读、背诵课文。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难点: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和作用。关键: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工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

2、(一)、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回忆。(多媒体课件播放)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

3、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三)、本文文体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

4、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定句的特点。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2.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3.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4.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出示课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Sh )辄(zh )吝(ln )褐( h )箪(dn

5、)汲( j )戚(chu)欤(y )觞(shng)俦(chu)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书中的意思)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高兴的样子)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3、一词多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曾不吝情去留(离开)杂然相许(赞同) 去 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寻向所志 (标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以乐其志 (志向) 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

6、的)颇示己志 (志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相互明白,心灵相通) 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5.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省略句:闲静少言四、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讨论明确:明确: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2

7、.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生活态度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风范)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五柳先生的志趣主要表现在: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

8、(书中求乐)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五、思考讨论: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2.你喜欢五柳先生吗?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出示课件)不戚戚于贫贱 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汲汲于富贵 照应:“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六、课堂练习:(出示幻灯)请用课文原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3、“五

9、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_。_。讨论明确:1、宅边有五柳树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不汲汲于富贵七、品评鉴赏: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讨论明确:(出示幻灯)“不”字为一篇眼目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淡泊宁静“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不求甚解”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 耿直率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八、作业1、背诵全文。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 活 贫 穷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精 神 安贫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