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层物理复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2595982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层物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油气层物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油气层物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油气层物理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油气层物理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气层物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层物理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岩石的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粒度组成:粒度大小、分选性胶结物:储油(气)岩石的胶结物质是指除碎屑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与非结晶的自生矿物。在碎屑岩中含量小于50%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颗粒的总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总孔隙的内表面积。1、岩石的颗粒越细,比面越大,束缚水饱和度越大(t)。1、粒度的对数换算公式是=-log,D _。2、常用的粒度分布曲线表示方法有2直方图、频率图、累积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3、累积频率曲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来表示粒度的分选性。4、概率累积曲线一般由三个直线段构成,分别对应于滚动、跳跃、悬浮搬运总体。6、比面越大,束缚水的饱和度越蓝。7

2、、岩石颗粒直径越小,比面越主。8、胶结物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成分、结构或产状、胶结类型 三个方面。9、常见的泥质胶结物有高岭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拜来石。10、砂岩中泥质胶结物的主要分布产状有斑点式、薄膜式、桥式。11、按成分胶结物类型有 泥质胶结物、灰(钙)质胶结物、硫酸盐胶结物、硅酸盐胶结物。12、碎屑岩颗粒的接触方式有:漂浮状、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接触。13、碎屑岩颗粒的胶结类型有: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14、胶结物的成分主要有:泥质、灰(钙)质、硫酸盐、硅质。15、岩石胶结物通常是结晶的与非结晶的自生矿物矿物,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的 岩石

3、,它总是使储油物性变差。16、岩石的比面越大,渗透率越小,对流体吸附越次,流体在其内部流动的阻力越_大_。17、表示粒度的图形有:直方图、频率图、累积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等。18、粒度的测量方法有:_直接测量、_薄片粒度分析、项选法 及_沉降法(斯脱克斯方程计算)。第二章原生孔隙:与沉积同时发生的孔隙次生孔隙:沉积作用后由于各种变化所形成的孔隙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总孔隙体积(包括连通和不连通的)Va与岩石体积Vb之比值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在一定的压差下被石油和天然气饱和连通的孔隙体积Ve与岩石体积Vb之比值流动孔

4、隙度:指饱和流体的岩石在一定压差下,与流体发生流动的体积相当的那部分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孔隙结构:是指储油(气)岩石孔隙的特征及其构成方式孔隙配位数:每个孔道所连通的喉道数1、对于同一块岩样,其孔隙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绝对孔隙度、流动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f)2、孔隙分布的歪度是指孔隙大小分布偏于粗孔径还是细孔径,偏于细孔径称粗歪度,偏于粗孔径称细歪度。(f)3、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为有效孔隙度。(f)1、碎屑岩的原生孔隙可进一步分为单模式、双模式、复合模式。2、储油气岩石的孔隙结构是指一储油(气)岩石孔隙的特征及其构成方式,它包括储油气岩石的孔隙类型、孔隙(喉)大小、形状、内壁粗糙

5、程度、相互连通情况_等。3、在一定压差下与流体流动体积相当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为速动孔隙度。4、 按孔隙大小,孔隙可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5、粒(砾)间孔隙一般为:单模式、双模式、复合模式。6、按成因分孔隙可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7、储油(气)岩石的孔隙一般包括:孔、洞、缝。第三章绝对渗透率及其表达式:是指当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通过,且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时,岩石允许该流体通过的能力了 Qp LK =AAP1、 在渗透率单位中,1md=1pm2。( f ) 1d=1pm22、研究岩石渗透率的理论依据是达西定律。(f )3、平面径向流的渗透率表达方式为

6、, Q P L 。(f ) A - A p1、油开采时油流沿平面径向流的渗滤公式为Q = 2冗Kh(Pe _ p?p In(尸 r )K AA Pr KA (Pr - Pr )pLpL_ KA(p + pgZ,)-(p + pgZ2)pLKA(p -)-pg (Z,-Z2)pL2、研究储油气岩石渗透率的理论依据是卫西定律,其表达式为,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油气在其层中 将以 方式流入井底,其计算表达式为,其渗透率的单位是平方米(法定单位)。第四章1、某种流体在岩石孔隙中占据空间体积的百分数即为该流体的饱和度。它是用来描述流体流动能力的。(f )第五章1、任两种成分组成的体系的临界压力,一般都高于纯组

7、分的临界压力。当组分相差越大时,临界压力反而低。T()2、石油的重组分越多,饱和压力就越高。()3、两相体系中临界点随轻组份的增加而向右下方移动。4、多组分体系中临界凝析压力点代表两相能共存的最高压力。1、右图为某一体系的相图,图中,A点为:临界凝析压力点,B点为:临界凝 析温度点,C点为:临界点,CE线为:露点线,CD线为:泡点线。F、G点代表不同油气藏类型,F点代表:单相凝析气藏,G点代表:单相饱和油藏。第六章油层石油的饱和压力及其表达式:地层原油的饱和压力是油层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小压力,也可 以说是在油层温度下从石油中开始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1、一般愈易溶解于石油中的气

8、体组分,它从石油中分离出来也愈困难;反之,较难溶于石油中的组分,就易于 从石油中分离出来。()2、地层原油的饱和压力是地表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大压力,也可以说是在地表温度下从石油中 开始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3、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是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的。()4、一般越易溶于石油中的气体组分,它从石油中分离出来也就越困难。()5、通常,一次差异脱气要比级次脱气所分离出来的气量要多。()6、饱和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7、压缩因子是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一个体积偏差系数。()8、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的体积系数一般小于1,地下石油体积系数一般大于1。()9、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是

9、在标准状况下,在地面条件下1 m3气体所占有的体积。()10、天然气的分离与脱气方式有关,接触脱气比差异脱气分离的气体要多。()11、饱和压力是气体从溶解状态开始转化为游离状态的分界点。()12、一次脱气比级次脱气脱出的气体多。()1、影响油层中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天然气组成,地层温度,石油性质(相 对密度),饱和压力。2、接触脱气比差异脱气脱出的气量_多。3、在采油过程中随油层压力不断下降,天然气从石油中分离方式分别为一次脱气和级次脱气。其 中前者比后者脱气分离的气体多_。4、不同的气体若具有相同的 折算(对比)参数,则称它们处于对应状态。处于对应状态的 气体对于理想气体的偏差

10、是相同的,这一关系称为对应状态 定律。5、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的区别在于 是否考虑分子间作用力、是否忽略分子体积_。第七章1、在国际上,石油的密度单位常用API度相对密度表示,用该单位表示的好处是能明显的表明,在一定温度和 压力条件下,随气体在原油中溶解度的增加,API度相对密度也增加。即API度越大,油的密度越小。()2、地层石油的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密度的比值。()3、石油的压缩效率随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增高、石油的轻组分的增多、溶解气量的加大而减小。()4、地层石油体积系数是地下石油体积与地面石油体积之比。()5、石油的粘度是反映流体流动过程中内摩擦阻力的参数。()6、当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压

11、力降低石油粘度增加。()第八章第九章润湿: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比表面自由能:即体系单位表面积的自由能,也即单位面积上表面层的分子比体系内相同量的分子所多余的(或 过剩的)能量。1、当三相润湿周界沿着固体表面移动时,发生移动延迟而使润湿接触角发生变化叫润湿静滞后。()2、无论润湿相还是非润湿相,随着饱和度增加相对渗透率增加,但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随饱和度增加比润湿相 要快()3、大量实验证明: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就其实质而言,主要取决于原油中非极性组分的含量和天然岩石的表面性 质。()4、比表面能是单位面积上表面层分子较体积内相同的分子所具有的多余的能量。5、表面层溶质的浓

12、度较相内大时称正吸附。6、流体在表面分子的作用下,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称为岩石的表面吸附。7、在油、水、岩三相体系中,若润湿角0=35,则岩石亲油。1、在毛细管两端存在压差的情况下,由于气泡变形产生连续的毛细管附加阻力,并阻止了气泡的 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贾敏效应。2、当固体表面亲水时,0应为0V0 V90。,亲油时90V。V180。3、所谓润湿是指_液体在表面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_,根据_润湿接触角0 _的大小,可 分为 水润湿、油润湿、中性润湿,它们所对应的值域分别为0V0 V90、90V0 V180、。=90。第十章捕集滞后:当压力回到最小时,非润湿相水银并未全部退出,而残留于

13、岩样中(残余的水银以残余饱和度 SR表示,它多半是残留于孔隙中,但少部分亦残留于喉道)称为捕集滞后。拖延滞后:在重新注入和退出曲线上,在相同饱和度下排驱压力明显高于吸入压力,这种现象称为拖延滞后。原 因是P驱P吸,因而润湿相不能完全排驱非润湿相。贾敏效应:向油滴施以压力时,油滴要克服水膜的摩擦力而发生变形,出现毛细管压力 一附加阻力(液阻), 以气泡代替液滴气泡变形产生连续毛细管附加阻力,并阻止气泡向前流一贾敏效应水锁:要使液滴通过毛细管孔道,必须在二端施加一压差大于毛细管变化导致液滴变形所产生的附加阻力。否则将出现卡断,当注水时容易引起水锁效应1、通常是把非润湿相排驱润湿相称为驱替过程,而把

14、润湿相排驱非润湿相称为吸入过程。()2、毛细管压力随岩石孔喉半径的增大而增大。()3、若将一根毛细管插入润湿相中,则管内液体呈凹形,那么它将受到一个附加向下的压力,使润湿相下降。()4、对于同一根圆柱形毛细管,吸入过程润湿相上升的高度大于排驱过程润湿相上升的高度。()5、退汞效率实际上是非润湿相在毛管力作用下被排出去的体积百分数。()6、贾敏效应只有在二相或多相流体流动时才会出现。()压汞法获得的毛细管压力计算的喉道直径,代表的是岩石的真实的连通(有效)视(等效)喉道直径。()1、利用毛细管能定性地判断孔喉的歪度和分选性一。2、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定量特征常用参数有排驱压力Pd、饱和度中值压力(P

15、c50)和最小非饱和的 孔隙体积smin。3、 驱替过程与吸入过程不同为。4、毛细管压力仅存在于 两相分界面上,并形成压力的.突变,这个突变值就是毛细管压力。5、在不等径并联的毛细管对中,二相渗流过程中,当总流量小于一定值时,由于油水界面推进速 率不同,油容易残余于 大孔道中。6、毛细管压力曲线中,排驱压力代表的是孔隙系统中最 大 连通孔喉的毛管压力。第十一章相(有效)渗透率当储油(气)岩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的渗透 能力量度就称为该相的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是指某一流体的相(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储油气岩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渗透能力称为该相的相对渗 透率。(f)2、在油气水三相共存的油藏中,不可能出现单相流动。(f )3、当油气水三相共存的油层中,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只与润湿相饱和度有关,与其他二相饱和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