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404836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模块二自然地理综合测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二 自然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据此回答12题 1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51000公里的地球同步椭圆轨道上运行,在无动力作用时,其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公转速度为 A近地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B近地点时公转线速度慢 C远地点时公转角速度慢 D远地点时公转线速度快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面相比,月面上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的原因是 月球的自转周期长于地球 月球上无大气

2、月球与太阳间的距离较近 月球的质量小于地球A B C D【解析】仅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任何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符合开普勒天体运动规律。则当位于近地点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快,远地点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慢。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上没有大气层,太阳辐射直接照射月面,升温快;当月面背向太阳时,因为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降温也快,因此月面上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答案】1B 2A图1图1中的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34题3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C.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D.硅谷地区天气干燥4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8时20分 B.20时20分C.9时40分 D.

3、21时40分 【解析】解第3题的关健是:提取图像中北极地区为极夜这一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且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第4题的切入点小而隐蔽,其思路是:要计算一个地方的时间必须获得这个地点的经度和另一个地点的时间与经度。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而另一个地方的时间与经度要通过对图像信息的分析获取。其时间信息的获取是:首先根据赤道昼夜平分,得知它与晨线的交点处即为6时,与昏线的交点处即为18时;其次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推断图像中的交点是昏线与赤道相交,得知时间为18时;再次根据经度的递变规律推断通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为5W;最后计算出北京时间。解此题常见的问题有:读不懂这

4、幅立体阳光照射图;找不到切入点,无法获得另一地点的时间与经度信息;地方时计算不准确;误认为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内,有极昼极昼现象。【答案】3.C 4.A 下表是北京和M地同一天的天空状况观测记录,分析并回答57题天空黑夜结束晨光日出地平线日落地平线昏影天空黑夜开始北京5:355:366:1018:2018:4418:45M地0:000:4023:400:005这一天是A春分前后 B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C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6M地这天没有出现黑夜现象,最主要是因为A太阳不落现象 B大气反射现象 C大气散射现象 D出现极光现象7M地位于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地区 C中纬地区 D极地地区【解析】晨

5、光、昏影分别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状况,均为大气散射作用而使天空明亮,日照时数应从日出时起到日落时止。椐此可知北京的昼长约为12时10分,昼夜接近平分,为春秋分前后。M昼长23小时,加上晨光、昏影的时间,M地这天没有出现黑夜现象,可知此为极地。【答案】5A 、6C、 7D读图2甲、乙两幅地貌景观图片,回答89题图2甲乙8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 D岩浆活动9. 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解析】甲地貌为峡谷,其形因是在断层的基础上发育了河流,此后地壳不断上升,河水侵蚀下切,形成高山峡谷地貌。乙为干旱或半干旱地

6、区的风力侵蚀地貌。甲、乙两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侵蚀作用。【答案】8B、9. B图3“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图3是“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11由图示信息,可以判断A该地区的地质作用仅表现为内力作用B各条断层中a断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早C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D科学家能够测算每一次地震发生的年代【解析】图中有三条裂缝,说明至少发生过三次地震。根据同位素测算岩石的年龄,测算地震发生

7、的年代,该地区的地质作用中内力、外力均较明显,各条断层中c断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早,有断层存在,不可能蕴藏流质资源。【答案】10.B 11. D图4读图4,回答1214题。12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A.T B.QC.R D.S13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A.T B.QC.R D.S14在图5所示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量情况中,与上图P地相符的是:图5A.B.C.D.【解析】从图象信息可知,R、Q沿岸各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但R沿岸盛行东南风,使其受暖流影响明显。题干所述气候特点为地中海气候,与之相符的是Q地。P地深居内陆,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日、年较差大,降水稀

8、少,与之相的为。【答案】12. C 13. B 14. A图6表示重庆附近长江某水文站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江段补给类型,回答1516题图15图615图中所示的补给类型为A地下水 B降雨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D湖水补给16导致类型补给春多夏少的主要因素是A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C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D夏季单一暖气流控制,少锋面雨【解析】解答第15题的关键是图示气温、降水、河流三种补给类型之间的关系。补给类型随季节变化很小,是地下水补给;补给类型在春夏季较多,秋季较少,冬季没有,应该是冰雪融水;补给类型随着降雨量的多寡而变化,应该是雨水补给。答案: 第16题,B冰雪融水补

9、给量一般随着气温及冰雪量多少的变化而变化,其补给最大值出现在春季的理由是:一方面春季的气温回升快,融化量增快;另一方面随着融化量的增加,高山地区冰雪数量在减少。因此夏季气温虽然最高,但由于此时积雪量少,使它的补给量没有春季高。【答案】15B 16A 1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判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三地表层土壤比较有机质含量PH值SiO2含量AlO2含量CaO2含量甲12.4%4.162.39%16.02%2.44%乙8.80%6.968.58%2.06%9.87%丙1.29%8.865.05%3.63%14.96%A甲

10、、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到塔里木盆地三个地区因气候由湿润到干旱,生物生长量和有机质含量迅速递减,可知甲为东北地区,乙为内蒙古草原,丙为塔里木盆地。【答案】A陆陆海海洋洋地地图7图7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5纬线圈,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大陆。据此回答1819题18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BQ、N两地的植被类型不同CP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D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9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则此时A淮河进入汛期 B青海湖鸟岛有大量鸟类聚

11、集C广州昼短夜长 D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解析】第18题,本题要具备清晰的经纬网及海陆轮廓分布空间概念。其关键是:55纬线圈上的P、Q之间和M、N之间为大陆,可判断此为北纬55纬线。其次根据自转方向(北半球为逆时针)确定Q、N为大陆的东部,P、M为大陆的西部。再次根据气候、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确定正确选项为A。第19题,从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这一条件分析可知,PQ为昼弧,QMP为夜弧,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冬季。【答案】18A 19C图8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图8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21图中

12、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A降水 B下渗C蒸发 D地表径流【解析】图中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都属于中高山,又都位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其中贺兰山位于温带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上,华山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区分界线上,四座山的基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山北坡、贺兰山东坡),再向上都存在山地针叶林带,但不一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似,但不相同。黄土塬是指黄土高原坡度小、面积大,地面平坦的地区,降水后,下渗强烈;但黄土高原上黄土峁、黄土梁和沟谷地区地面径流强大,容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13、答案】20B 21D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9完成2223题。22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图9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大A BC D23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方框中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引起“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的只能是“库区蒸发量增大”和“蒸腾加强”。而“蒸腾加强”只能是“植被覆盖率增大”的结果,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22.C 23.A图10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31.0N,103.4E),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4此次地震是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岩层断裂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岩层断裂C印度洋板块与大洋洲板块碰撞引起的岩层断裂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引起的岩层断裂25地震造成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有关,主要有山体崩塌 泥石流 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