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151092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提出后,围绕创新理论的研究,开展了大量卓有 成效的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将创新分为五种类型,所涉及的主要 是技术创新,后来希克思和门茨对“创新”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对技 术创新的分类,如希克思把技术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 型”和“中性”三种类型,而门茨则将技术创新分为“基础创新”和 “二次创新”。1 技术创新研究评述 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技术成功进入市场的过程,包括寻找新项 目、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和新产业组织,其实质就是创 造新产品,并实现其市场价值。I. M.洛斯认为,技术创新在30年代才

2、被用于说明技术变革,是“由 新的和现有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改进组成”;索罗在 1951 年发表资本 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确立技术创新的条 件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发展”;林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始 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 为过程;厄特巴克 1974 年发表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一文中认 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应用或者首 次应用;弗里曼 1982 年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新产品、 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首次商业性转化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伊 诺斯在石油加工业的发明与创新一书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当 某种新的想法

3、和非持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发展成实际 的和成功的商业应用的程序,才是技术创新”,这个定义说明了技术 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它是某种科技想法或创意出现之 后,通过技术设计和产品制造,成为可供市场交易的商品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运营过 程,D.C.斯坦泽恩认为技术创新与发明不同,“创新不是发明,一个 很有才华的创造性人员有了以前无人想出的想法,并显出这种想法能 够形成某种见识,这就是发明,创新却是使这种想法能见之于市场, 并在市场中使公司得到竞争上的好处”;缪尔塞通过大量文献的分析和综合,对技术创新给出了一个内涵 明确、表达简洁的定义

4、: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 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一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非常规特征,包括新 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2、技术创新理论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世纪50 年代,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 迅速复兴,并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 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在这一阶段,西方学者们从不 同的角度与层次,对创新理论进行了分解研究,并将熊彼特创新理论 拓殿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两个独立分支: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技 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二是组织创新理论,主要以

5、组织变革 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技术创新理论发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 又不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般分解,也不是简单地将创新理论的理论 框架套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之上;而是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学 派的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合二为一用于技术创新研究的产物, 更多地应用了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统计三者合一的研究方法。技 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 南赛施瓦茨、理查德列文、海莱纳、克莱夫特比尔科克、维尔 金斯等人。在分解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 论;分类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内容和 主要类型;初步探讨、描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

6、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 理论命题。(2)20 世纪50 年代下半期到70 年代初,是技术创新理论的系 统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研究的问题主 要涉及技术创新过程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 体制,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增长的关系,技术 创新对于企业、行业、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方法。第二,研究的 重点涉及两个函数关系:技术创新=F1 (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策略、 高层决策行为);技术创新=卩2 (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企业 内外因素的交换能力)。前者探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决策行为对 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论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性能低劣

7、”, 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后者主要探讨企业内部因素、外部 因素以及内外因素的交换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结论为,企业内 外因素(尤其是信息)交换能力的“低劣化”,是抑制企业技术创新 的主要障碍。第三,研究问题的视角,侧重于从管理科学范畴出发讨 论创新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实践及管理科学有着不解之缘,研 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个别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经验,概 括规律。这一时期创新研究的主要局限,一是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内 部机制探讨不多,有限的研究失之浅表;二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 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但较多的研究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变 量,来探讨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研究

8、工作过于分散,对热点专 题集中争论不多。因此,这一阶段的系统开发,只是初步搭起了技术 创新的理论框架,而不可能给出多层次的理论结构。(3)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持续 兴旺,导致了对技术创新理论体系的初步深化以及部分专题的分解研 究。这一阶段创新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突 破,形成了从不同方向对技术创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进行多视角、多 层次探讨的局面。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定义、分类、 起源、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组织效应,R&D系统、技术 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第二,研究方法有较大进展,运用各种管理 科学理论,分别研究技术创

9、新的不同方面。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 研究创新主体状态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的发生、传递 和作用,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激励等。第三,具 体研究手段趋于多元化,主要是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第 二手数据的实证分析以及理论推导与概括。这一时期,由于对相关问 题的分解研究,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繁荣局面,研究内容过于繁杂 与分解,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重复性的粗浅研究,文字整理浅 简,许多具体问题刚刚引入研究,在尚未充分展开之前,研究工作又 匆忙转向其他方面。第二,研究对象范围过宽。对一般创新,包括教 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多有涉及;相对于社会实际需 求而

10、言,对于工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显得份量不够。第三,对于创新研 究的关键问题探讨不够。(4)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综合、 重点、实用、回归性探索阶段。a)研究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以 往研究成果进行描述性总结和归纳,即针对某些专题,将以往的研究 成果分门别类做出总结。二是对以往研究成果予以协调和提高,即将 以往创新研究中某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旧事重提,结合生产的情况对各 种观点加以分析,进而概括出新的结论。三是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 统化更新,即在以往多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散研究成果之间 的内在联系,在新的层次上,形成系统化的统一研究模式,但

11、这类研 究工作难度较大,实施数量不多。b)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范围内选出或新提出 重点专题深入研究,如NSF在80年代中期报告列出了以下热点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 术创新上的大学一一工业界关系、技术创新激励、R&D系统、创新 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和市场竞争策略 等。c)注重研究内容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如技术创新 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评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律、政府创新推 动政策的跟踪分析等。3、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沿着熊彼特技术创新方向探索发展的创 新企业理论:a、技术创新

12、模访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在新技 术推广问题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 度,从而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研究上的空白。对同一部门内技术推 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首先提出了四个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 场条件;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变化; 企业规模大小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从以上假设可以推断出在 一定时期内一定部门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增加程度应有以下因素 决定:一是模仿的比例,一定时期内某一部门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 总企业数之比。比例越大表明采用新技术的情报和经验越多,模仿的 风险就越小,从而对其它未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就越大。二是

13、 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盈利率,也就是指相对于其他投资机会而言 的利润率,这个指标只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利润率,通过这个 指标说明,数值越高,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就愿意采用新技术。 三是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投资 额越小,资本供给与筹集就越容易,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b、技术扩散模式论:美国学者萨哈尔在熊彼特等“创新一模仿 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 “创新一学习一理解”的技术创新扩散模 式,其含义:通过学习进行导入性的扩散,通过理解进行规模性的扩 散。这种技术扩散包含了新技术在企业内的扩散,新技术在企业间的 扩散;新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

14、,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 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 传播是参与者之间互相发布并分享信息以促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在两 个或多个个体变换信息以使彼此接近对特定事件的理解更接近(或相 距更远时),这一定义意味着传播是趋同(或分歧)的过程。实际上 我们把传播视作双向的趋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个个体设法将某 一信息传达给另一个个体以达到某种效果的单向的、线性行为。所以, 扩散是一个特殊类型的传播,传播的信息是有关一个新的观念,即企 业没有“传染”的越容易接受新技术,这种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其财务 特性(利润和成本),另一表现形式就是通过经验的学习。C、市场结构论

15、: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从 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 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有“一是竞争程度它导致了技术 创新的必然,通过创新,创新者可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二 是企业规模,它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如果企业规模越大,其技 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就会越大。三是垄断力量,它决定技术创新的持 久性,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其创新就越不 易被对手在短期内模仿,技术创新就越持久。市场结构论的主要内容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 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因为, 在完全垄断统治条件下,由于

16、缺乏竞争的威胁,很难引起重大的技术 创新,只可能出现小的技术创新;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缺少保 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也不利于引起重大的技术创新。 对于这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 术创新,即企业预计自己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具有垄断利润前 景而主动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 即企业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 失利润而被迫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d、企业规模论:对于企业规模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戴 维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企业若要采用某种新技术至少要达到 某种规模,若达不到企业规模的“起始点”,该企业在采用新技术上 不合算的,并且分析了决定企业规模“起始点”的若干因素,指出降 低规模的“起始点”是推广新技术的关键。遵照这样的思路, 80 年 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根据技术创新和推广之间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的 这种趋势,提出了具有知识密集性的中小企业最有利技术创新的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