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507964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九年级语文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1白杨礼赞作者 ,原名 ,“礼赞”的意思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B、当你在积雪初融

2、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4填空:作者采用 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歌颂他们 的精神。5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具体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6请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另一种味

3、儿”指: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极强的生命力”指:7、象征产生于联想,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请任选以下两个事物加以说明。小草:帆:粉笔:放风筝的线:二、同步解读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珠,一珠,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

4、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达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

5、一珠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

6、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8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9第三段对白杨树的描写,请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和中心。10第五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按下面的划分概括内容:第一层:第二层:11第五段第一层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12第五段第二层,文章用了四个反问句,其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13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14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15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

7、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16联系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请指出结尾与开头的关系和表达作用。17指出第二段和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三、美文赏读牡丹的拒绝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欧阳修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后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一个又

8、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

9、誉和赞颂?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蝎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的进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

10、香。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 冷?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18看牡丹为什么一定要到洛阳去?19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到洛阳而没看到牡丹,作

11、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0文章说“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联系全文说说牡丹的“个性”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1牡丹“同人一样”,它“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人的“品位”是什么?22文章写当年“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的传说,对写现在的“牡丹拒绝寒冷”,有什么作用?23下边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般人写牡丹都是赞美牡丹的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而本文却另辟蹊径,赞美“牡丹的拒绝”,因而显得不同凡响。B文章描写牡丹先扬后抑再扬,一唱三叹,在曲折之中表现出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崇高品质。C作者在文中采用的

12、是第二人称的写法,但重点仍然是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悟。D“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说明“富贵”和“高尚”之间的距离并不大,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参考答案:(1茅盾、沈德鸿、表示尊敬和赞美 2依次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旁逸斜出、纵横决荡 3C 4象征;北方的农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 5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6略 7略 8、为下文白杨树的出场起渲染作用,为文章由低潮向高潮转向而蓄势。 9外形、色彩、风格,中心是强调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精神。 10句一至句四: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评价。句五至句六:

13、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1拟人。例句略 12略 13突出肯定的语气。 14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15C 16呼应开头提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结尾加以解释。 17过渡 18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19突出文章的中心,强调“牡丹的拒绝”,“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20“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21“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22能进一步突出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质。 2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