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15071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论毗钵舍那二-道次世界LamrimWorld(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论毘钵舍那二讲授: 雪歌仁波切 翻译 :张福成老师2009-07-31调整闻法动机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学习胜观的课程,从今天开始我们慢慢地学习。就胜观方面而言,在 学习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 目标到底在哪里呢?对于甚深空性的意义, 内心有些粗略的了解。 靠着这粗略的了解, 对于佛陀薄伽梵, 我们的相信之心就会更加地强烈。 而且对于佛陀所开示的 取舍教法,就是业力因果的部分,在修行上面也会做得更好。对于黑色的恶业逐渐、逐渐地努力 减少,对于白色的善业逐渐地努力增加。所以,在自己身、口、心三门方面,对于黑白善恶业的 取舍道理而言,佛陀曾经开示的取舍关键、重点,因为修持做到之故,相信之心信心会越来越

2、 强烈。信心越来越强烈,是个非常必要的目标。因此之故,靠着对于空性意义的了解,我们对于 四圣谛的相信之心也会越来越强烈。 而且对于四圣谛教法之开示者 -佛陀薄伽梵, 我们的相信之 心会更加地强烈。同样地,对于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业力、因果、善恶取舍的道理这些教法, 我们的相信之心会更加地强烈。而且,因为信心强烈之故,所以在我们身、口、心三门方面,在 一天廿四个小时里面,能不能合乎善恶取舍来做,在这方面就会更加加油、会做得更好。所以, 要达到前面所说的这些效果,经由胜慧,我们的信心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当然,以前内心就有信 心存在,但是现在透过胜慧学习之故, 由胜慧的帮助我们的信心还更加强烈, 会达到

3、这个效果的。所以主要而言,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二谛的教法、四圣谛的教法,这些法可以说是究 竟方面的教法、究竟方面的开示。把这部分的内容仔细地、深入地推理、分析,之后,慢慢地对 深奥的部分就有很深入地了解,所以推理分析做得愈坚固,内心产生坚定的了解就越来越强烈。 因此,对于二谛、四圣谛所开示的内容,就我们现在对空性的意义好好地闻思,就可以很深入地 明白了解二谛、四圣谛所开示的这些道理。之后,就能知道佛陀对二谛、四圣谛,这些究竟深奥 的教法,很清楚、明晰地开示,而且丝毫没有颠倒,因此对于佛陀开示者的相信之心当然就会 更加强烈。因为对于佛陀的相信之心非常强烈,所以自己的身、口、心三门,应该怎么做佛陀

4、都 有开示:如果你这样做,这种业是黑业,是不好的,是不善业;如果你做这种事情、那种事情, 这个业是白业,是善业,是好的。这些好跟坏的部分,我们身、口、心三门要做的,佛陀都曾经 开示过了。 因此,现在了解到佛陀所开示的这些内容是正确无误的; 将来很深奥的教法开示也没 有错误;对于眼前自己身、口、心三门善恶取舍的部分的开示,也完全没有错误。对于善恶取舍 的法产生相信之后,自己的行为就会符合这个法而做。依于前所讲诸多原因,一般来讲,我们能够成办增上生是靠善恶取舍的教法;如果要成 办决定胜,就要靠四圣谛教法的内容。所以,就了解方面而言,应该是成办决定胜的四圣谛的教 法在前面先了解,成办增上生善恶取舍的

5、教法在后面了解。可是,如果付诸行动,就修持方面来 讲,就必须善恶取舍的法在前面先学习,四圣谛的意义则是在后面学习。为什么?因为,如果说 我要符合善恶取舍去做的话, 首先我要对业力因果有所了解。 如果我要对业力因果有所了解, 我 必须对业力因果的开示者佛陀,要完全地相信,因此,我才相信业力因果是正确的。可是,如 果我要对佛陀有完全的信心,那要对他所开示最主要的核心教法 - 二谛、四圣谛的教法,这些 内容做很深入的分析。假设我很深入地去分析里面深奥的内容,发现佛陀所开示的二谛的内容、 四圣谛的内容都是完全地正确无误的, 我对于佛陀薄伽梵的信心当然就非常地强烈。 对二谛、 四 圣谛的教法内容完全地相

6、信, 对于开示者 - 佛陀 -的相信之心当然也就更加地强烈。 因为我对 佛陀完全地相信, 所以佛陀开示的善恶取舍的教法, 我就相信完全无误。 因为相信这些善恶取舍、 业力因果的教法完全无误, 所以我的言行举止当然就尽量符合善恶取舍因果的内容去做。 因此在 了解上面而言,应该是决定胜的教法在前面先了解,增上生方面的教法在后面了解。可是,就付 诸行动修持方面来讲,却是增上生这部分的教法,要在前面先学习去做到,之后,决定胜这方面 的教法在后面去做。必修胜观之因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 原文:此中说言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 虽修习此, 然终上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

7、。上次(中文 399 页倒数第 6 行、藏文 564 页)引用修次初篇的内容,里面又引用 了三摩地王经的一个颂文,这个段落所谈的内容是什么呢?至尊仁波切在这边开示:不应当 只有修安止就认为足够了, 后面还要加上禅修胜观, 因为假设认为我修到安止就足够的话, 那么 就跟外道没有任何差别的。 因为外道可以透过安止的力量, 把烦恼暂时消灭掉, 但是仅仅只是如 此而已。因为后面没有禅修胜观之故, 所以在用正对治去对付烦恼, 把烦恼连同种子完全地拔除 掉,消灭地干干净净,彻底地脱离轮回,在这个方面,外道丝毫不可能达成的,所以就做了如此 的说明。至尊仁波切引经据典来说明能立因。他引用修次初篇( 399 页

8、第 4行)的内容,而 里面又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一个颂文。(第 4 行到倒数第 6 行)修次初篇云:如是于所缘 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 ,如诸外道, 唯三摩地上能断惑。如经亦云: 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 行修此定,如增上行修此定。其中如经亦云,指修次初篇又引用三摩地王经这 么一句话。此中说言,此中指的是三摩地王经中的句子。所以后面的内容就要把三摩 地王经的句子说明一下。为什么?因为三摩地王经开示一些重要的内容,所以至尊仁波切 在此谈到,有必要把三摩地王经的颂文做一个解释说明。可是,在修次初篇只引了三 摩地王经世人虽

9、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一个颂 文。但是在修次中篇却引用两个颂文,所以应该把两个颂文配合在一起直接做解释。 世人 虽修三摩地,是第一个颂文的第一个句子。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中如前说就是前 面至尊仁波切在修安止等持的部分都有详细讨论。三摩地就是等持,在前面奢摩他就讨论过了。虽修三摩地 :虽然得到了如前面所讨论过的等持俱足了无分别妄念、 俱足明析等等特色 的等持。等字还代表喜乐, 差别是特色、特别的性质的意思。虽然修等持修到齐备了无 分别妄念、又明析,又有喜乐等等的特色。但是就算达到这样的等持,又怎样呢?虽修习此, 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然彼不能

10、坏我想是第一个颂文的第二句。 假设把第一句跟第二句配合在一起来看, 就算已经修到前面所讨论过的等持, 也还不能断除我执。 所以这边先说明一个主张不能断除我执。不能断除我执 是指修这么好的等持也是不能断除我执。 这是主张。不能断除我执 这句话的意思在那里有谈到呢?故云是指佛经里有谈到, 三摩地王经第一个颂文的第二 句谈到然彼不能坏我想,所以不能断除我执的这个意义、内容在然彼不能坏我想中就已 经说明了。所以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是意义、内容,而它的引文就是然彼不能坏我想。因 为不能够把我执断除之故, 所以将来烦恼还会继续产生、 还要受到烦恼的干扰。 因为没有加上修 证悟真实义这个胜观,所以就算前面等持这

11、么好,还是不能把我执断掉呢!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 原文:此中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故云其后仍为烦恼恼。如果没把我执断掉会怎样呢? (倒数第 4 行)由其我执未能断故, 其后仍当生诸烦恼 , 假设不能断掉我执的话, 将来还要被烦恼干扰。 没有修胜观只有修安止的话, 当然暂时可以把烦 恼灭掉,但将来烦恼还是继续生长出来,还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这是没有修胜观之故。这个意义 由第三句其后仍为烦恼恼来说明,其中第二个恼是干扰之意。(倒数第3 行)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这是意义说明。然后,它的引文就是其后仍为烦恼恼, 用这个句子来说明前面的意义。这个部分解释完毕之后,后面

12、还有第四个句子,这是个比喻,但 是至尊仁波切对此比喻没有做说明。 为什么呢?因为引用经文最主要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只有第 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三个句子。所以把重要的意义做解释说明之后,比喻的内容就很容易了解 了。以上是三摩地王经的两个颂文中的第一个颂文讲解完毕。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盘果,由诸余因不能静 原文: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云,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 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又云既观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能修习无我正 见。此因能得涅盘果谓此因能得涅盘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脱,若修余法能得解脱否,又云, 由诸余因不能静。谓除此外而修余道,若

13、全无此,苦及烦恼不能寂静。此言明显,唯无我慧 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接下来讲解第二个颂文 (399 页倒数第 4 行)若尔由修何等, 能得解脱耶 ,这在修 次中篇就引用过了。这里谈到初篇只引用三摩地王经的第一个颂文。第二个颂文的部分, 其实至尊仁波切在前面的篇幅引用 修次中篇就曾经谈到过了。若尔由修何等, 能得解脱耶: 如果修安止没有胜观, 将来会被烦恼所干扰、 不能得到解脱, 那我要如何修才能得到解脱呢? 即 前引经无间又云,无间是马上、接着的意思。前面所引用的修次初篇的经文中,第一 个颂文讲解完毕,接着、马上第二个颂文又谈到了。前引经,即前面(中文

14、 343 页倒数第 6 行、藏文 479 页)所引用的修次中篇所谈到的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 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接下来就第二个颂文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 盘因,非余能寂灭。,( 399 页倒数第 4 行)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 云,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若尔由修何等,能不能得 到解脱呢?前面引用经文的第二个颂文第一句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 智慧了无我义,就是我修什么才能得到解脱呢?假设深入地分析无我的法的意义而有所了解的 话,好好地修胜观,这是成办能够解脱的一个因。如果这部分不做的话,就没有可能得

15、到任何成 办解脱的因了。这里谈到的是,如果你想要得到解脱,就要禅修无我了慧、了悟无我的胜慧,这 是第一个颂文所开示的设若于法观无我。,要把无我慧好好地观修。无我慧属于修所生慧, 修所生慧一定要透过观修才会产生, 没有透过观修就不会产生。 所以第一个句子就开示要得到解 脱的话,要观修无我,要得到无我了慧。第二个颂文( 399 页倒数第 2 行)又云既观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 能修习无我正见,修习是串习的意思,串习就是继续继续地修观修的意思。前面谈到的无我了 慧,观修之后修慧当然也产生了。可是仅仅产生修慧之后,把无我的证悟放着不管它,那就没有 用处了。 所以胜慧已经产生了, 非常有必要还要继续地观修、 继续地观修。既观察已若修习。 这个意思是指已经得到无我的正见、见地之后,还要继续地维持、继续地禅修。 若能修习无我 正见,见地得到了之后还要继续禅修。 这样做会有什么效果?第三个颂文 此因能得涅盘果 , 此指已经得到无我了慧,见地证悟之后,接下来还要继续做禅修,把继续禅修这件事当作能 够得到涅盘果位的原因。所以假设见地得到之后继续禅修,就会成为得到涅盘果位的一个原因。 这是三个句子解释完毕。前面谈到得到解脱的因好好地观修无我,还有没有其它的道路,也许我修一修就可 以得到解脱呢?这一个问题的答案:解脱因只有这一项,除此之外任何其它者都不能得到解脱。 由第四个颂文说明这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