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47792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说“木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说“木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说“木叶”教来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课文观点来源:Z_xx_k.Com过程与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诗歌意象表现出的感情色彩重难点抓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教 学 内 容教学环节活动设计教学设计一、课前检测(3)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3) (参见学案或幻灯片)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3)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木”字。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7)小结。“木

2、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四、内容分析(28分钟)细读第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明确:“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2、(1)“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明确:“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体现了叶的特征,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2)“落木”与“木叶”的意味又有何区别?明确:“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

3、“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明确: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但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所以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而这排斥又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4、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不过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作者认为“木叶”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什么呢?明确:它使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内容小结:身为诗人学者的林庚,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

5、“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六、拓展延伸(6)1.结合课后第二题中的三首诗词,体会“梅”这个意想表达的不同感情明: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游表达的则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2.回想曾学过的其他写梅的诗词,其中“梅”所传达出情感有何相同与不同。 例: 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此诗中的梅既有王诗中的高贵,又有陆词中的孤傲,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两句更写出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美丽清纯,寄寓了诗人清高自持的情操。七、消化整理(2)教学小结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