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146954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圈画并识记赋文体常识及作者苏轼相关常识。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自主学习】1关于赋文体常识。(见材料补充)2苏轼简介:(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登哲宗亲政,苏轼

2、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4)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5)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6)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

3、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4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壬戌 水波不兴 窈窕 冯虚御风 扣舷而歌 桂棹 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 幽壑 嫠妇(2)通假字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3)实词积累泛舟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击空明兮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 (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6)古汉语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4、之间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7)文化常识望 既望 晦 朔 (8)熟语积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名句默写并翻译诵明月之诗,_。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余音袅袅,_ 。舞幽壑之潜蛟,_。【整体感知】课文第一段通过叙事、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 ,来表达作者即景乐甚的情怀。 首先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_。接着借_八字整体写出夜游赤壁之景,后又通过 _详写赤壁夜月的美景。最后诗人在此美景之下抒写了自己感受:_。【问题探究】(1)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

5、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探究苏轼通过对自然中江月的感受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态和胸襟。【自主学习】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愀然 山川相缪 舳舻 旌旗 酾酒 横槊赋诗 渔樵 麋鹿 匏樽 蜉蝣 挟飞仙 肴核既尽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杯盘狼籍 枕藉(2)实词积累愀然 正襟危坐 山川相缪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3)通假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举匏樽以相属 (4)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5)古汉语句式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相

6、与枕藉乎舟中(6)一词多义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之月出于东山之上纵一苇之所如泣孤舟之嫠妇耳得之而为声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7)默写并翻译翻译下列句子。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_,东望武昌,_,郁乎苍苍,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旌旗蔽空,_,_,_,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驾一叶之扁舟,_。寄蜉蝣于天地,_。哀吾生之须臾,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

7、,与山间之明月,_,_,取之无禁,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7)熟语积累杯盘狼籍 沧海一粟 山川相缪 【整体感知】第三段:苏子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时光飞逝,感人伤怀 问 答 而今安在哉 伤愀然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寄情山水,哀叹生命第四段:水逝者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绝对运动) 清风 适月盈虚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相对静止) 明月【问题探究】本文通过记叙苏轼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引出了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材料补充】赋文体的演变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

8、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

9、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

10、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作文素材】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