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44458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摘要山水画中“意境”的建构在两宋时期已基本完善,并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表现,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主观精神的体现,追求的是通过山水画作品使情感和思想有更为真切、细腻的表达。本文着重讨论了山水画中“意境”理论的逐步建构、发展和完善。同时以宋代山水画作为“意境”理论的落脚点,在此不仅是对山水画图式的分析,而是通过图式探究,进一步揭示出山水画“意境”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意境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

2、inting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has been largely improved in two song period, and on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has the dual structure: one is the art of objective things, further emphasized the witness to the natural scenery here has a certain depth and breadth; 2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ub

3、jective spirit, the pursuit of is through landscape paintings make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and thoughts are more vivid, exquisit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 gradually. In the song dynasty landscap

4、e paint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essence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in this not only is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but by schema, further reveal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the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传播优

5、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目 录一、意境的含义1二、宋代山水画中的造境1三、宋代山水画的意境营构2(一)高远雄浑壮美之境2(二)深远幽深隐晦之境3(三)平远冲融平淡之境5结论7参考文献7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一、意境的含义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将艺术的意境表述为“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意境”。在美学领域里,产生了多种与意境含义有关的概念。其中,南朝

6、宋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畅神”、“卧游”等美学命题,是绘画领域探索意境的典范。清代画论家布颜图的画学心法问答中“山水不出笔墨情景。二、宋代山水画中的造境 本文要探讨宋代山水画中的造境,我认为造境在这里的概念是在画面中对自然山水重新创造、营造、构造、创构进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者主观的情境、意境、心境这一审美活动的概括。从山水画创作角度来看,造境似乎是画家与观者之间的博弈:一方面是画家自以为造了什么样的境;另一方面就是观者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境。在某种程度上说,画家在画面上一生为之的各种努力,最后都是要为造境这个终极目标服务。造境是观者与画面短兵相接的第一仗,是引发观者观看兴趣的前提,也是一

7、张作品在观者内心深处某个角落里停留时间最长的一部分,是品味一张作品的余音。画家通过营造出引人入胜之景,吸引观者进入画家精心构建的画中世界,通过对于景物的营造表达出的画家创作人生顿悟来激发观者的能动情绪,达到画家与观者心灵上的交融。说到山水画造境这个问题,每个山水专业的同学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出“宋人造境”这几个字,宋代山水画所造之境是不可否认的经典。可以说,宋代山水画之所以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画面中散发出的境是分不开的。三、宋代山水画的意境营构(一)高远雄浑壮美之境山水画中“高远”构图的发展与成熟集中于五代至北宋,特别是在描绘北方雄伟壮美之景的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在历经五代荆浩、

8、关仝等人对于“高远”图式的推进后,至北宋画家范宽则将这一图式建立为一种典范。这里对自然物象的创造不仅只是囿于“高远”的构图,而是将“高远”引申为一种“纪念碑式”的雄浑风格,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了观画者面对宏伟山川时,心灵深处对于无穷宇宙的感慨与崇敬。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具体来看,就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形式意义而言,可谓将“高远”发挥到了极致。范宽的这幅佳作不禁让我们回想起他的前辈关仝所绘制的山溪待渡图(图 3-1):石质坚挺的巨峰使观者的目光集中于画面的右侧,高耸的大山仿佛真实地矗立于眼前。关仝对于“高远”之势的经营,并没有安排过多的空间层次,而是致力于体现主峰的峭拔

9、以及与周围山石的融合。因此,山溪待渡图中并无清晰的近、中、远景之分,紧凑高耸的物象空间让画面显得雄伟而肃穆。而范宽溪山行旅图(图 3-2)对于布景的处理与山溪待渡图有些相似,都突出了主峰在画面中的核心地位,但范宽对于空间的经营较之关仝缓和了许多,尽管分隔的区域并不宽裕,然而我们也可以区分出其中的前后关系。但是,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对于“高远”的表现绝不是仅仅利用分景与分层,而是大胆地将陡立的绝壁置于画的中央。以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的视角来看,观者的位置应该再后退些才能把握住主峰的全貌,然而强调大山的重要性正是作者的意图。因此,画面几乎被这座绝壁大山而占满,前后山体的虚实关系显得有些模糊。但是,

10、画家对于高耸的主峰却有着十分细腻的描绘,山峰顶部葱茏的丛林细节似乎没有因为远距离而失去变化。由“雨点皴”组成的小块结构,塑造出了山石纹理,进而真实地捕捉到了北方山体独特的砾岩质地,加之点刻后完美地将峰峦浑厚,壮丽浩茫的气概表现出来。范宽的这幅大山全景式作品,对于观者而言,无疑具有着非凡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不仅体现在视觉上,而且造成了一种强势压人的心理效应。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图 3-1:关仝山溪待渡图图 3-2:范宽溪山行旅图(二)深远幽深隐晦之境“深远”同样作为山水画中“意境”的视觉营造方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纵深空间的经营上。所谓“深远”即“自山前而窥山后

11、”,而窥探的目光是相对移动且曲折的。因此“深远”建构下的山水画,是随着视线的流转曲回而成的,画面中常有一种重迭进深之感。这也正是山水画从二维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的关键所在,画面的层次不仅丰富了,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幽深、隐晦的自然之境。关于“深远”的追溯,我们仍然回到关仝的作品中,其关山行旅图(图 3-3)虽然常被定位为北方山水“高远”之势的作品,但画中对于纵深空间的合理布局却是展现“深远”的有利证据:画中源远的溪流正是纵深感表现的关键,它将整幅画面的距离拉长,并巧妙地分割了左右两侧的山峰。我们可以试着猜测,观者的目光是从画面底部近处描绘的村落开始,而后便随着潺潺的溪涧暂停在了横跨两岸的木桥之上,随

12、后向远处进深,视线自然地引向了隐逸于深谷云林处的狭长小径和屋宇山寺,最终到达了右侧顶部突兀的巨峰。虽然,这座突兀的山峰也许是作者意图表现宏伟山势的重点,但是突然出现的怪石显得与画中周围的环境并不协调。关仝所创的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深远”之境,是通过“递进式”景物的布置,将观者的目光逐步曲折向远,虽然画中置有突兀的巨峰,但观者的视线并未止于此。因此,相对于完整的画面而言,我们可以将视点集中在纵深之势的构图上。这种“深远”之势的建构同样表现在南方山水画代表董源的作品中,如溪岸图中山前溪流向远处延伸呈现蜿蜒幽深的境况与关山行旅图中表现空间的趋势仿佛相似。 董源的继

13、承者巨然也同样善于营构山水画中的“深远”之境,在万壑松风图(图 3-4)中,巨然表现纵深的方式更为成熟了,即贯穿画面有了两条主线:其一为从画面顶部主峰飞瀑流下的溪水,沿着山势曲折而下,穿过中景的水磨磨坊,而渐渐汇于近处的木桥台榭之下。其二则是从溪上的木桥起始,随着山间曲径而上,而后沿着曲折的山脊,穿越层层浓密的松林,渐行渐远,直至缭绕于云雾的顶峰。作者的构图,虽欲取全景,但并非突显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群峰统一为一个整体,近景、中景与远景的层次表现得清晰而连贯。整幅作品笔墨沉厚浑朴,且不失腴润秀雅。山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巨然在作品中将观者

14、视线的流动性进一步调动起来,由上至下的山涧溪流和由下而上的山脊沟壑构成了强烈的纵深空间,而缭绕于山中团团的云雾、摇曳的松柏与两条主线相融合,更使画面在纵深之间又富于自然的生机与动感。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图 3-3 关仝关山行旅图图 3-4 巨然万壑松风图(三)平远冲融平淡之境 “平远”是宋代山水画构建“意境”时,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方式。首先,从郭熙对“三远”法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平远”的视觉方式为“自近山而望远山”,“三远”中“高远”、“深远”二者皆有仰视之义,而“平远”则是一种类似平视的方法;其次,“高远”、“平远”二者对重在浑厚、繁复之态,而“平远”重在

15、舒展开阔,意在“冲融而缥缥渺渺”,因此有一种“冲澹”之感。另外,从晚唐至两宋由纤秾转向平淡的美学风格来看,由“平远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而成的山水画“意境”于此逐渐成为了宋代绘画“以淡为尚”主流的表现。因此,“平远”在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中,不仅具有构图上的形式意义,更是宋人追求“平和”、“冲澹”审美理想的展现。关于“平淡”之境的营构,我们可以从五代时董源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中得到启发。潇湘图(图 3-5)将近景的江岸置于画面左下处,岸边送行的人群指引观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移向对岸朦胧的汀渚与丛林密布的远山。图 3-5:董源潇湘图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图 3-6:董源寒林重汀图 山水间的人物,虽然有着情节性的描绘,但是人与山、树的比例决定了在这片广袤的自然中,人物只是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画中没有奇峰伫立,没有怪石重迭,只是用细小笔触点皴而出平缓的江岸山石与微妙的漫山林木。远景中的山群轮廓柔和而圆润,墨色的浓淡之间,朦胧又湿润的空气仿佛弥散开去,正是一派南方景致的平淡悠远。在这里的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