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817801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第一版勘误说明供参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该是最全的建筑学场地设计勘误说明,好像是作者最后修改的,那个网站后来不知为何上不去了。据说第二次的印刷已经修改了。希望斑竹给个积分!-*P5:图1.1.8等高线数字由低到高的排列方向,应是由右到左。*P12:右栏上数第3行,“而在Lh/k时路径最短”改为“这里取Lh/k作为分析参考,此时路径最短”。*P12: 右栏上数第9行至13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该点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相应的,图1.2.17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L”改为“S”。*P13:左栏下数第14行,“每段的道路等高线间距L”改为“每段的S”。左栏下数第12行,“L

2、”改为“S”。*P13:左栏下数第一断和第二段之间,增加一段,“在路径设计到B点的下一等高线时,应保证到B点的最后路径L”。*P13:图1.2.19之右上图中,C点处的表示直角的“L”去掉。 *P13:左栏下数第16行,“从B点作距相邻等高线的垂线,交于C点,”改为“以B点为圆心,L为半径作圆,交下一等高线于两点,取此两点之间的等高线部分中央点为C,”。*P15:右栏下数16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S”。右栏下数6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S”。*P16:图1.2.23中,在树林图案上标注“古树”二字。*P17:图1.2.24中,上面两个图补加等高线136,位置同下面的图。*P2

3、4:图1.3.9中(b)(c),地形凹下图等高线数字字头应该向下。*P29:图3.1.16中,(b)(c)中等高线数字字头应该向下。*P41:右栏下数第2行,“1.5m”改为“4m”,“等高线距”改为“等高距”。右栏下数第3行,“0.6m”改为“1.6m”。*P42:左栏上数第1行,“y xhL0.611.50.4米”改为“y xhL1.6140.4米”。*P49:右栏下数第17行,数字“67.5”改为“66.3”;下数第16行,数字“66.3”改为“67.5”;右栏下数第11行,数字“67.5”改为“66.3”;下数第16行,数字“66.3”改为“67.5”;右栏下数第3行,“cosk0.5

4、1.2200.03”改为“cosk21.2200.12”;右栏下数第2行,“k88.3”改为“k83.1”;右栏下数第1行,“偏向高程低的”改为“偏向高程高的”。*P50:图1.4.22之右下图中,数字“69.22(0.28)”改为“69.10(0.4)”;数字“70.99(0.99)”改为“70.90(0.9)”。图1.4.22中的四个图,A点处的数字“67.5”改为“66.3”;B点处的数字“66.3”改为“67.5”。C点处的角度数字“88.3”改为“83.1”。*P50:左栏下数第8行,“等高线距”改为“等高距”。*P53:右栏上数第3行,“232.5和”改为“231.5和”。*P55

5、:左栏上数第14行,“等高线233.0和等高线233.5”改为“等高线232.0和等高线232.5”。*P56:左栏下数第6行中,删掉“或平衡点”。*P56:图1.4.25b中B2的右下转折点增加标注“N”。*P57:图1.4.25c下图中B2的左上转折点增加标注“P”。*P58:P58左栏上数12行“D”改为“C”,右栏上数第4行“D”改为“C”,右栏上数第6行“C”改为“D”。*P62:图1.4.27a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P63:图1.4.27b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P64:图1.4.27c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

6、E”。*P65:图1.4.27d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P65:图1.4.27d之两个图中,左上角“D”改为“M”。*P72:图1.4.30b和图1.4.30c中,A点附近的数字“1.96m”改为“1.92m”。*P80:左栏上数第7行,“BD”改为“AC”。*P90:图2.2.16之右下图,横向排水面修改,修改见文件2.2.16改_t3.dwg。*P93:图2.2.23,横向排水面修改,修改见文件2.2.23改_t3.dwg。*P94:右栏下数第7行第8行,“基地地面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0.3米以上,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改为“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

7、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P95:左栏下数第二段,“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6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大于20;6米以外的排水坡度大于5。对于膨胀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2.5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大于2。”改为“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6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宜2,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6米以外的排水坡度宜0.5。对于膨胀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2.5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宜2。”*P95:图2.2.28之上图中,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其中房屋四周的四个“i5”改为“i0.5”;房屋四周的四个“i20”改为“i2”。图2.2.28之下图

8、中,膨胀土的地面,其中房屋四周的四个“6m”改为“2.5m”;房屋四周的四个“i2”改为“i2”。*P99:左栏上数第3行,按照新通则,“宜0.2%”改为“应0.2%”。左栏上数第5行,“应0.3%”改为“应0.2%”。左栏上数第6行,在逗号后增加“在个别路段可11(坡长80m)”。左栏上数第7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左栏上数第8行,“应0.3%”改为“应0.2%”。左栏上数第10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左栏上数第11行,“应0.3%”改为“应0.2%”。左栏上数第12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P109:左

9、栏下数第三段中,“或者在边界处截断等高线”改为“或者在边界处暂时截断等高线待下一步进行具体的排水处理”。*P109:右栏下数第21行,“G点的原地面标高”改为“G点对应的AB中点的原地面标高”。*P110:图2.4.6之右上图中,G点上的标注“(215.4)”移到AB中点处。*P111:右栏下数1行和2行中,“77.326.54%77.31.0678.36m”改为“77.126.54%77.11.0678.16m”*P111:图2.4.7中,下两个图中E点标高改为78.16;G标高改为77.1;“18m”改为“8m”*P112:左栏上数第4行,“(78.3678.0)0.36m”改为“(78.

10、1678.0)0.16m”;左栏上数第7行, “0.36218m”改为“0.1628m”;左栏上数第8行,“18m”改为“8m”;左栏上数第20行,“(78.36532%) 78.361.0677.3m”改为“(78.16532%)78.161.0677.1m”。-关于施工高度符号:本书以挖填表示,采用的是一些高校测量学课程教材标准;在土石方实际运算中(软件运用)以及总图制图标准采用挖填表示。拟考虑以后修改为挖填表示。-*P123:例2-5-1分析中,挖方改为填方,填方改为挖方,由此计算结果相反。*P131:左栏下数第12行13行,“31003002253175”改为“310030024031

11、60”。*P157:右栏上数第8行,“距C2的水平距离9.25m”改为“距C3的水平距离10.75m”。*P161:右栏上数第19行,“1%”改成“2%”。*P180:图3.1.11之(a)中,“停车场A”改成“停车场B”,“停车场B”改成“停车场A”。*P182:左栏下数第7行,右栏上数第2行和第4行,“乙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乙类单层厂房”。右栏下数第1行,“(耐火等级三级)”改为“(耐火等级二级)”。右栏下数第2行,“甲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甲类单层厂房”。*P182:图3.1.13之下图中,“乙类物品单层库房耐火等级三级”改为“乙类单层厂房耐火等级三级”。*P183:左栏下数第11行,

12、“甲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甲类单层厂房”。左栏下数第10行和第8行,“库房”改为“厂房”。左栏下数第10行,“(耐火等级三级)”改为“(耐火等级二级)”。左栏下数第9行,“(122)14m”改为“(102)12m”。*P183:图3.1.14之下图中,“甲类物品单层库房耐火等级三级”改为“甲类单层厂房耐火等级二级”;“14m”改为“12m”。*P198:图3.1.40a之(c)中,“不合理”改为“合理”;(d)中,“合理”改为“不合理”。*P207:右栏上数第1行,“M”改为“”。*P213,图3.1.72中,上面的“15m”改为“7m”。*P232:右栏下数第3行至P233的左栏上数第2行,

13、按照新通则改成“(2)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14者,计入建筑高度内。”*P233:左栏上数第3行至第7行,按照新通则改成“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以及空调冷却塔等设备,不计入建筑高度内。”*P233:右栏上数第3行,“一般定义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坡屋顶上皮檐口的高度”改为“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P260:图4.3.22中之下面两个图补上标注“E”,位置见上面右图。*P271:右栏上数第10行,“在拐角A点和C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即在此日影线范围外为满足新建多层住宅的日照标准区域。”改

14、为“观察指北针的方向,首先在拐角A点和C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A点和C点形成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观察到中间B点向北偏向C点,位于C点下午的日影线范围内,在下午时候也会产生日影影响,则在拐角B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A点和 B点形成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两个日影线叠和得到建筑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即在此日影线范围外为满足新建多层住宅的日照标准区域。”。*P271:图4.3.34中,最上的粗线处的标注“4h日影线”改为“5h日影线”;在上数第2条粗线处标注“4h日影线”。*P272:左栏两段之间,增加一段,“同样以A点B点得到获得日照3h的日影线,那么和A点C点得到的3h日影线叠和,表示出该建筑的3h日影线。”*P272:图4.3.36中增加二图。修改见文件4.3.36_t3.dwg。*P283:右栏上数第4行,“2)与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应5米”改为“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应5米”。*P283:右栏上数第6行,“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应10米”改为“距地铁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