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菊科植物艾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813338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品为菊科植物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葉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i, et Vant的乾燥葉。栽培或野生。中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春、 夏兩季花未開、葉茂盛時採摘,曬乾或陰乾。藥材以背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鬱、無雜質者為佳。 飲片分為生用、艾絨、醋製、炒炭、醋炒炭等 (1,2,3,4)。【炮製原義】 ”入石硫磺少許,謂之硫磺艾,灸家用之。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用” (明 【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明【綱 目】);”入藥用新,灸火用陳” (明【大法】);”生用則涼,熟用則熱” (明【通玄】);”芳香 可以入血,辛熱可以解寒,故生者

2、能裡血氣,解散風寒失邪。或炒黑,或桑熟,能溫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 (清【便讀】);”調經加醋艾” (清【集解】);”醋炒治其燥偏,酒制益其 焰性” (清【尊生】);”灸下行,入藥上行”(清【得配】);”煎服宜鮮者生用,或燒炭入女科” (清【害利】);”炒炭止血” (北京、浙江 );”醋炒,入肝止腹痛” (北京 );醋炒,止血治痛經” (成 都);”炒熟性較熱,暖子宮,止崩漏,安胎除帶,外治瘡癬,防臍風,灸百病。以醋炒黑,取其酸 斂走肝,入血為止血,為婦科經血良藥” (江西 )(1,2,4)。【飲片名稱】艾葉、艾絨、醋艾葉、艾葉炭、醋艾葉炭 (1,2,4)。 【性能述要】味辛、苦,性溫

3、;有小毒。歸肝、脾、腎經。功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 (1,2,4)。【炮製作用】生艾葉微苦、辛,性微溫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行氣開鬱,祛痰止咳作用,並有止血 之功。艾葉絨便於溫灸。醋艾葉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解除毒性。艾葉炭辛散之性大減,溫經止血功 能增強。醋艾葉炭取其酸斂走肝,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症,為婦科崩漏下血之良藥(1,2,4)。【應用要點】一、艾葉1 ,吐血衄血 血熱妄行所致吐血、衄血,以鮮品配伍生地黃、鮮側柏葉、鮮荷葉合用,取其溫經止血 反佐之用,使寒藥無傷陰之慮,止血無留瘀之弊 (5)。2 ,濕疹搔癢 寒濕邪毒,外溢肌膚所致的皮膚濕疹搔癢者,以本品單味或加雄黃、硫磺煎水外洗,若

4、與地膚子、白鮮皮等並投,效果更著 (5)。3 ,咳嗽、嘯喘 咳嗽痰多或笑喘時作者 ,多以艾葉油製成膠丸服用, 取其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5)。4 , 二氧化碳萃取的艾草精油有抗真菌的活性 (6)。5 ,可以用來治療因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的子宮頸癌(7)。艾草萃取物具有抗癌的活性 (8,9)。艾葉萃取物可以抑制乳房細胞磷酸化反應,降低乳癌生成的機會(10)。二、艾絨風寒濕痛 陽虛寒盛或風寒濕邪所致各種疼痛,可用艾葉搗成絨製成艾條,用作穴位燒灸,取其溫通 氣血,透達經絡作用 (5)。三、醋艾葉1 .經行腹痛 寒客胞宮,衝任虛弱 ,月經衍期,經來腹痛或月經不調,帶下清晰者,可以本品與乾薑、 伏龍乾

5、、鹿角霜等同用,取其散寒調經止痛的作用,如【楊家氏藏方】之固經丸(5)。2 .脘腹冷痛 脾胃虛寒所致碗腹冷痛,可以單品單味煎服,也可以與乾薑、陳皮等同用,取其散寒止 痛之功效 (5)。3 .宮寒不孕 子宮虛寒,不能孕育者,可與當歸、人蔘、生薑等同用,取其散寒暖宮之功效,如【千 金方】之艾葉湯 (5)。四、艾炭葉、醋艾炭葉1 .衄血、喀血 中陽虧虛 ,統攝無權之吐血者 ,可用本品一味水煎服用 ;鼻衄者可研末吹於局部止血 也可配乾薑、柏葉同用,取其溫中助陽煎止血,如【金匱要略】之柏葉湯(5)。2 .崩漏下血 下元虛寒,衝任不顧,崩漏下血者,以本品配炮薑、阿膠等同用,取其散寒溫經止血之 效(5)。3

6、 .妊娠下血 婦人妊娠胎動不安,或胎漏下血,因衝任不顧,血不養胎所致,而症見虛寒者,則以本 品與阿膠、芍藥、當歸、熟地等同用,取其溫經止血安胎之效,如 【金匱要略】 之膠艾湯 (5)。【用法用量】310 克入煎劑或供生產中成藥製劑 。溫灸,搗絨製成艾條薰灸 。外用,搗敷,煎水薰洗或炒熱溫熨 (4)。【注意事項】1 .陰虛內熱者慎服 (4)。2 .不宜大量使用 (4)。有文獻報導大量服用,可引起急性腸胃炎、中毒性黃疸和肝炎(4)。3 .炒炭需存性 (4) 。 艾葉 【類別】 葉類【英文名】 Argy Wormwood Leaf【別名】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冰台、醫草、黃草艾蒿【來源】 為菊科

7、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葉。【採制】 夏季花未開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性味】 性溫,味苦、辛;有小毒【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莖直立,被白色細軟毛,上部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片 廣闊,35深裂或羽狀深裂,裂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散生白色腺 點,疏生氈毛,下麵密生白色氈毛。頭狀花序鐘形,長34mm,直徑22.5mm,幾無柄;總苞片45層,密被白色綿毛,邊緣膜質,外層披針形;雌花長約1mm;兩性花結實,長約2mm,紫褐色。 瘦果橢圓形,無毛。花期 710月。【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林緣,有栽培。分佈於東北、華北

8、、華東、西南各省區。【主要成分】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I,8-桉葉精、a -側柏酮(a -thuj one )、a -水芹烯(a-phellandrene)、B -丁香烯(B -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 I - a -松油醇(I - a -terpi neol)。【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小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 妊娠下血、血膚瘙癢。【附注】 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 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

9、白色絨毛。質柔軟。 氣清香,味苦。【附方】艾的功用是溫氣血、逐寒濕、調經安胎。1、流行傷寒(頭痛。大燒,脈盛等) 。用幹艾葉三程式,加水一鬥,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 汗為好。2、妊中作寒(大燒,發斑一由紅變黑溺血) 。用艾葉一團,如雞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 分兩次服。3、中風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頭插入耳內。4、中風口噤。用熟艾灸承漿穴與頰車穴,各五壯。5、咽喉腫痛。用嫩艾搗汁 ,細細咽下。又方:用艾葉一把,同醋搗爛,敷喉部。6、癲癇諸風。用熟艾灸前後陰之間。灸數隨年歲增減。7、小兒撮口臍風。用艾葉燒灰。滿填臍中,外用布縛定。或用蒜蓋臍部,隔蒜用艾絨灸之。8、肛爛(病人齒失色

10、,舌變白,喜睡如癡,或下痢。肛被蟲蝕,爛見腸了,便難救。此病古稱狐惑)。用艾在管中燒著 ,熏下部令煙直達患處 。艾中加少放雄黃一財煙熏 ,效果更好。9、頭風面瘡,癢出黃水。用艾二兩,加醋一升,煎成濃汁,攤紙上貼瘡,一天換二、三次。10、蛔蟲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 。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內服,能把蟲吐出 又方:取生艾搗汁,天明時,先吃一點香甜食品,隨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蟲打下。11、白痢。用陳艾四兩、幹薑(炮)三兩,共研為末,加醋煮陳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 丸,空心服,米湯送下。12、久痢。用艾葉、陳皮等分,煎服。也可用這兩味藥共研為末,加酒煮爛飯成丸子。每服二、 三十丸,

11、鹽湯送下。13、痔瘡。先用槐柳湯洗過,再以艾灸七壯。血穢瀉後即愈。14、妊娠下血。用艾葉三兩,芎窮、甘草各二兩,當歸、地黃各三兩,芍藥四兩,放入水五升、 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膠二兩令化盡。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膠艾湯”。15、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或倒產,子列腹中) 。用艾葉一團,如雞蛋大,加酒四升 煮成二升,分二次服。16、婦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團,如雞蛋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幹薑一錢,水五碗, 同煎服(先煮艾、薑至二碗半,倒出藥汁,加阿膠化開,分三次服,一天服盡) 。17、產後下血。用幹艾葉、老生薑各半兩,煎濃湯服。18、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團,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

12、式,服。又方:熟艾燒灰。取二錢,水送服。19、盜汗不止。用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加水一杯煎至作誠,臨時溫服20、水眼腫痛。用艾燒煙,將碗蓋住,過會,刮取碗內煙煤,以溫水調勻洗眼,水中加一點黃連 汁更好。21、臉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迴圈幾次取汁,濃煎成膏。常取少許敷痣上,能便 痣爛脫。22、鵝掌風。用艾四至五兩,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滾,倒入大口瓶內,將手心放在瓶口上, 讓熱氣熏。水冷,熱後再熏。極為有效。23、小兒爛瘡。用艾葉燒灰敷搽。24、疔瘡腫毒。用艾蒿一擔營業稅灰。淋水取汁,以一、二合調和石灰成糊,先用針刺瘡至痛, 再點藥,三遍後見效。25、背瘡初發。在患處先貼上

13、濕紙,先變幹的地方是瘡頭,用艾烘灸,不計壯數。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內攻了。此方被贊為神方。26、蟲蛇咬傷。用艾灸幾壯,有效。27、風蟲牙痛。化蠟少許,攤在紙上,鋪,艾一層,卷紙成筒,燒煙熏鼻。又用口呵吸煙氣,即 可止疼消腫。【備註】艾性至熱,不可久服。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可用熟艾裝布袋中,兜著臍腹,便覺溫適。別名艾葉、艾蒿、家艾。來源為菊科艾屬植物家艾 Artemisia argyi Levi, et Vant的葉。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莖直立,圓形有溝稜,外被灰白色軟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 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不規則的互生,具短

14、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託 葉,裂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腺點和稀疏白色軟毛,下麵灰綠色,有灰 白色絨毛;上部葉無柄,頂端葉全緣,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無梗,多數 密集成總狀,總苞密被白色綿毛;邊花為雌花,常不發育,花冠細弱;中央為兩性花,均為紅色的管 狀花。瘦果長圓形,無毛。生境分佈 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栽培要點 適應性較強,但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耐嚴寒,各地均可栽種。根狀莖繁殖,春季地上部未長出前,將根挖出,選取嫩根狀莖,折成 35寸根段,開溝平放於溝內,溝距 1,21,5尺,覆土鎮 壓。採集加工未開花前採葉片,曬

15、乾備用。有人對艾葉的採收期作了研究,結果表明最佳採集期應在端午節前後 20 天內。化學成分葉含揮發油約0.02%,主要成分為桉油精(cineole)約50%、倍半帖烯醇等;另據報導,揮發油中主要 成分為水芹烯(phellandrene)、杜松油帖、側柏醇、芳樟醇、優葛縷酮等。此外,尚含腺嘌呤(adenine)0.02% 膽鹼(choline)0.11% 維生素A樣物質、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及澱粉酶等。 乾全草含揮發油 0.20.33%,油中含側柏酮(thujone,C10H16O)側柏醇(thujyl alcohol, C10H18O)杜 松烯 (cadinene, C15H24)。藥理作用1. 局部刺激作用: 此種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性,可引起發熱、潮紅等。2. 口服少量(35克),可增進食欲,大量則引起胃腸之急性炎症。3. .臨床及動物實驗都證明艾葉油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及消炎作用。4. 抑菌試驗: 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葉的水浸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5. 吸收與排泄: 口服後很快由小腸粘膜吸收而達肝臟,隨血循環而擴至全身, 1 小時內即可在尿內發現艾的成分,大部分儲於體內,由小便逐漸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