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081145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3;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责任意识,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从开始,先后启动实行了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高和玉米振兴“三大行动”,摸索出了一条“依托科技、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路子,粮食生产获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余欣荣树立责任意识,构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动机制 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重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省各级均成立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粮食生

2、产三大行动领导机构,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对市、县政府年度目的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安排奖励经费700万元,表扬一批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个人,调动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春耕、三夏、秋种等粮食生产核心时期,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项部署,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生产一线调研指引,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部门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省上下形成了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 实行“四良”配套,着力发挥科技增进粮食增产作用 一是打造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大力推动高原则基本农田建设对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基本

3、性作用。安徽省加强长江、淮河流域防洪、除涝、灌溉骨干工程体系建设,全面完毕14项治淮骨干工程,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省财政每年筹措1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以实行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土地整顿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高、节水农业。加强高原则农田建设,“十一五”期间合计投入4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0多万亩,打造了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原则农田,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二是推广良种。推广优

4、质高产品种是粮食生产夺取高产的基本和前提。自起,安徽省通过对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改农民自留种为商品种,改一般品种为高产优质品种,拟定了主导品种的主体地位,重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良种化、商品化、优质化。对小麦、水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已合计发放补贴资金8亿元。先后在0个水稻大县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每亩叠加补贴,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小麦生产上,全省建立了个小麦新品种实验展示中心,4个小麦新技术实验展示点,为筛选发布主推品种、集成推广新技术提供科学根据。在此基本上,坚持国家小麦良种补贴在主产区实行省级招标采购、优惠价供种的补贴方式,每年采购6亿

5、斤良种,保证小麦主产区实现良种全覆盖。 三是应用良法。坚持依托科技进步,以核心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核心,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推动粮食发展方式由单纯依托面积扩大向依托科技攻单产、优化构造增效益转变。小麦生产上,以防倒伏、防病虫、防冻害、防早衰为取向,着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4项核心技术;水稻生产上,重点解决好水稻品种运用不合理、基本苗局限性、秧苗素质不高、病虫害不能有效防控、品种多乱杂等技术环节;玉米生产上,大力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推迟收获等技术措施。以农机具购买补贴为引领,积极推广实用

6、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奉献率达到52%,重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7,推广配方施肥6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7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8%。 四是构建良制。在全省推广“选出一种带头人,哺育一批示范户,形成一套高产技术模式,建立一种农民专业合伙社,哺育一支专业服务队,引入一种龙头公司”模式,摸索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伙社为载体,以植保和农机统一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动社会化服务。全省粮食专业合伙社发展到1074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000个,植保专业服务队7800个。切实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正在推动以提高服务质量为

7、重点的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本性服务载体建设,全省建立了00个省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点,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每年组织3万多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开展服务,每年培训农民1200多万人次,推动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狠抓载体建设,发挥粮食生产样板的辐射带动效应 一是抓大县,推动区域性增产。选择56个产粮大县开展高产创立,增进大面积丰收。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专项项目资金,支持皖北3市县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创立和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立活动。涡阳县、临泉县已迈入全国小麦、玉米单产千斤县行列。二是抓大片,推动原则化生产。按照“五有”(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

8、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筹划)和“五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的规定,建立了10万亩小麦、50万亩水稻和600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建立粮食高产创立万亩示范片246个,辐射带动周边大面积生产夺高产。 三是抓大户,推动规模化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搭建有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流转,积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耕地流转面积637.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百亩以上种粮大户0378户,经营耕地26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种粮大户17户,经营耕地4182万亩。对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增长种粮补贴,农机购

9、买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每年组织评比种粮大户和种粮大户楷模。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口联系指引种粮大户,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通过全省上下近年来不懈努力,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由的5亿斤提高到的2亿斤以上,持续4年超过0亿斤,持续年创历史新高。全省每年有10多亿斤粮食外调,年合计销往省外粮食超过43亿斤。下一步,安徽省将继续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以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构造为主攻方向,实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立活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节优化农业构造,增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到“十二五”末,力求全省粮食产量达到6亿斤,

10、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奉献。财政农发投入增进安徽农业转型升级访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华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增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粮食生产“八连增”?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 “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紧紧环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实行三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王建培简介说,一方面通过实行连片开发,强力推动

11、高原则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打造高原则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本。“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持续扶持、连片开发的“3年+1”示范工程,即年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实行、年年见效,三年实现每个市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项目区,每个产粮大县均有一种35万亩集中连片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做到一年一种点、两年一条线、三年连成片。至,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合计投入7.3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75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5亿公斤。 “

12、实行集群开发,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王建培说,“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紧紧环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2”提高行动和“671”转型倍增筹划,以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为重点,突出基地建设促原料保障,通过整合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资金,建设原则化、规模化和专用化原料基地9万亩;强化加工能力促转型升级,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多种扶持方式,合计投入资金14.7亿元,引导龙头公司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创新,合计新增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40.2亿公斤、新增产值1.6亿元、带动4

13、2.7万农户增收42.2亿元;注重叠伙经营促互利共赢,通过项目实行,扶持了350家农民专业合伙社,重点支持合伙社开展“生产原则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建设活动,直接带动1万社员走上了合伙经营、共同致富之路。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扶持,建基地、扶龙头、促合伙、带农户,有效增进了全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江淮之间优质稻米产业、淮北平原优质小麦产业、沿江“双低”油菜产业等多种优势明显、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全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本。 实行立体开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14、摸索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通过点上摸索实践,带动面上发展,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来,安徽财政部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积极摸索财政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示范区由6个不久发展到24个,共集中农发资金13亿元、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06亿元,示范面积近百万亩,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土地流转2多万亩,增进规模化经营;扶持哺育各类农村服务组织48个,增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各地区位及资源优势,拓展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进公司144个,增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农民新村

15、39处10506套,初步呈现了“基本设施原则化、经营形式规模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生产过程科技化、农民新村城乡化、目的效益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特性。惠农政策到位科技推广助力合肥粮食刷新“双纪录”的背后 今年,安徽省合肥市秋粮生产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总产、单产双双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30万吨,较上年增长6万吨,粮食单产也由去年的43公斤/亩提高到51公斤亩,亩均增产8公斤,特别是一季水稻单产达542公斤/亩,较上年提高26公斤亩,创历史最高。“上半年遭受6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背景下,合肥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来之不易。其中最重要的是归功于政策好、科技助、措施强。”合肥市

16、农委主任何杰感慨道。 政策好:“三农”投入大幅增长,一批重点项目实行今年,合肥市全面贯彻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共贯彻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买补贴等支农惠农补贴资金83亿元,较上年增长.1亿元。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全市合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680万元,水稻、小麦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面积分别达54万亩和135万亩,投保率分别达9%和8%。 粮食生产发展的核心是要有良好的项目支撑。合肥市不断优化项目实行环境,加大项目争取和实行力度,保证一批国家和部省级重大农业项目得到积极有效贯彻。全年实行种植业项目个,总投资755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755万元。 科技助: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推动“1+6”高产创立 何杰简介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