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081058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记载的商周公卿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的有65位。姓氏可考的商周公卿中,商代公卿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78.95%、21.05%,而西周则分别是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2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

2、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3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3、()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5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60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A租佃关系衰落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社会转型艰难 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6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

4、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这些举措()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C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D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7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据此可知,这些建议()A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C主张制度层面的变 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8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

5、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9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了()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10.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时间东部地

6、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1948年26个448%22个379%10个173%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1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1

7、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A.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 B.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C.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13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到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不过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C具有深厚的阶级色彩 D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1

8、4.卢梭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启蒙所导致的科学对政治社会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了公民德性的消失,“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公民)德性也就消失了。”这表明卢梭A.对启蒙运动深刻反思 B.已经走向科学理性对立面C.成为宗教神学卫道士 D.对近代民主政治感到失望15.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9、的确立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5道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1分共55分)16.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村料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

10、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材料二: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

11、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

12、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4分)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

13、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材料三8

14、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2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