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7869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宝便血原因和治疗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宝宝便血什么情况儿出现便血的原因很多,整个消化道出血都可引起便血。肛门排出的大便中带血,不管颜色是鲜红的、暗红的还是柏油样的,都称为便血。大多数便血都是由于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但也可以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有时因吞入来自消化道外的血液也可引起“便血”肛门排出的大便中带血,不管颜色是鲜红的,暗红的还是柏油样的,都称为便血。大多数便血都是由于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但也可以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有时因吞入来自消化道外的血液也可引起“便血”。小儿便血怎么办遇到小儿便血,首先要区分是什么部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有呕血,如有便血则血液与粪便充分相混,像柏油样。下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仅在便后滴血

2、其次要根据小儿的年龄。 新生儿便血大多由于咽下母亲产道或乳头破裂的血或患有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畸形等。婴儿和幼儿便便血多见于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肠息肉、脱肛、肛裂等。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便血要考虑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肠息肉,肛裂、过敏性紫癜等常见的便血原因有以下几个:1、消化道疾病 为便血最常见原因,包括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异物、溃疡病、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绞窄性肠梗阻、小儿便血美克耳憩窒、肠息肉、肛裂等。2、血液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等。3、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新生儿

3、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咽、齿龈出血的吞入等。4、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有时容易与便血混淆。如夏天吃大量西瓜和西红柿后可以使大便颜色变红,贫血小儿服用铁剂后大便可发黑,食用动物血后大便颜色也可发黑,这些由于食物和药物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不属于便血。小儿便血病理小儿出现便血的原因很多,整个消化道出血都可引起便血。肛门排出的大便中带血,不管颜色是鲜红的、暗红的还是柏油样的,都称为便血。孩子大便带血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惊慌,要仔细观察出血,主要是观察血的颜色,性状,是覆盖在大便的表面,还是混在大便里面,鲜红色、暗红色还是柏油样便,而最严重的则是全部都是血便。婴儿

4、和幼儿便血多见于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直肠/结肠息肉、脱肛、肛裂等。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便血要考虑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直肠/结肠息肉、肛裂、过敏性紫癜等。在外科最常见的便血疾病有肠套叠、美克耳憩室、直肠/结肠息肉、肛裂等。大便干硬,表面滴有鲜红血液,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时哭闹不安,大多是肛裂的表现。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损伤或感染。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并涂搽润滑药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果无哭吵要考虑肠息肉,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好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肉球”。家长可在孩子

5、排便的时候仔细观察。息肉科通过手术摘除而治愈。洗肉水样、腥臭味,伴有高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多是小肠结肠炎的表现,此病凶险,变化快,死亡率高,家长须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突然大量便血、先黑后红,多是美克耳憩室的表现,属急腹症,应及时到医院,采取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食管裂孔疝等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产生便血,大便多呈柏油样,当出血量大时也可有暗红色血便和呕血。小儿便血原因儿童便血往往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既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也很常见,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肛裂:多见于两岁左右的幼儿便血特点为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时哭闹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

6、许多种,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损伤或感染,孩子出现肛裂,家长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患儿很容易产生肛瘘。肛泰医院专家提醒:在预防治疗方面,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并涂搽润滑药物,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直肠息肉:多见于36岁儿童便血特点为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混杂。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好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肉球”。如果患儿为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手术摘除而治愈,若为多枚息肉,则应分次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 :便血特点为赤豆汤、洗肉水样、腥臭味 ,伴有高热、腹痛、呕吐、

7、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出现休克。血常规检查的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美克耳憩室 :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 ,多见于 2岁以内小儿。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便血、先黑后红。采用同位素扫描对憩息伴出血可确诊。对美克耳憩室以手术治疗为宜。此外 ,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食管裂孔疝等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产生便血。如果儿童出现便血,家长一定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患上了幼小儿便血年性息肉,该病多发生于人体直肠或乙状结肠,主要好发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年人。此病发病年龄自出生数月至十余岁不等,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敬 从幼年性息肉分析,息肉直径大小从08cm 至35cm 大小不等。幼年息肉主要症状为,便时带暗红粘液性血液,大便烂或

8、烂硬交替,每日一次至数次不等,出血少则为大便表面带血,多则数十毫升至上百毫升不等。因长期出血及息肉炎性刺激可导致腹泻,以至发生慢性贫血,消瘦,面色苍白,平时易感冒出汗,头发稀疏枯黄、生长发育缓慢等症状,息肉若不及时得到诊断及治疗,将会继续增大。如果儿童出现便血,家长一定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患上了幼年性息肉,该病多发生于人体直肠或乙状结肠,主要好发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年人。此病发病年龄自出生数月至十余岁不等,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治疗预防建议到医院做肛肠镜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另外建议: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3、忌食

9、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可缓解小儿便血症状。便血食疗一、药茶方1:松罗茶5g,乌梅肉1枚,刘寄奴25g,水煎代茶饮。方2:老霜梅(5枚去核),老茶叶15g,水煎代茶1次饮。方3:荔枝6枚,核桃6个,大枣肉6个,黑茶叶9g,椿根白皮9g,水煎代服茶饮。用于痔疮出血方4:白鸡冠花(带籽)25g水煎代茶饮,连服3日。方5:金针菜根、红枣各50g,水煎代茶饮。方6:嫩槐叶适量,茶叶3g,水煎代茶饮。二、药酒方1:丝瓜络适量绕存性,研末,酒冲服。方2:胡豆叶半斤捣烂取汁,加酒冲服。方3:仙人掌1000g,甘草适量浸酒,1日12次饮服。方4:刺五加65

10、g,白酒500m1,将刺五加浸入酒中10日,每次80m1,1日23次饮服。方5:茄子种(大者3枚),用湿纸包裹,于灶内煨熟,用酒1L半沃之,蜡纸封口,用时饮酒。方6:椒目log(纱),黄酒送下。三、药粥三、食疗方方1:新鲜红薯250g,粳米200g,白糖适量,加水2000ml,煮粥早晚热饮服。方2:阿胶6g,糯米lOOg,水800ml。先将糯米煮粥,将熟时取捣碎阿胶放入锅中,边煮边搅匀,粥稠胶化即可,早晚各1次温服,3天1疗程。方3:鲜荷叶1张,粳米50g,冰糖适量。鲜荷叶切细,煎取浓汁150ml去渣,入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400ml,同煮为稀粥;或每次取干荷叶末20g,粳米50g,冰糖

11、适量,加水500ml,煮开将熟时入荷叶末,文火煮沸,每日2次温服。方4:柿饼50g,南粳米50g,清水400ml,煮至米花粥稠,早晚温服。方5:新鲜荠菜250g,洗净切碎,北粳米50lOOg,加水500800ml,煮成稀稠粥,每日早、晚温服。方6:木耳5g(黑白均可),清水浸泡数小时,粳米50g,砂糖适量,加水400ml,文火煮至米花汤稠,每日晨起空腹温服。方7:酸枣根30克,水煎温服。方8:龙眼核(去黑皮)研末,每日空腹时开水送服6克。方9:蕹菜根200克,洗净捣烂取汁,调入蜂蜜适量,治淋浊便血。方10:清蒸茄子:茄子二个,洗净后切开放在碗内,加油盐少许,隔水蒸熟食用。有清热,消肿,止痛功效

12、。适用于内痔发炎肿痛,内痔便血,高血压,痔疮便秘等症。方11:鲜菠菜120克,粳米100克,加适量水煮粥服用。方12:白木耳粥:白木耳5-10克(或黑木耳20克),清水浸泡半小时;粳米100克,大枣3-5枚,同煮粥。煮至快熟时加入泡胀洗净的白木耳,用适量冰糖调味食用。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止血,补脑强心作用。适用于病后体弱,或中老年人虚弱,虚劳咳血,痰中带血,慢性便血,痔疮出血,以及阴虚内热,肺结核低烧,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症。风寒感冒咳嗽者忌食。方13:黑芝麻500克,红塘500克。炒焦研末入红塘搅拌均匀,随意吃。方14:荠菜粥:荠菜(鲜品)500克切碎,粳米100克,同煮粥,淡食为宜,或少量白糖调味食用。有健脾补虚、明目、止血、利尿作用。适用于脾虚水肿,慢性肾炎,便血,尿血,吐血、咯血,视网膜出血,目赤,目暗,乳糜尿等症。注:荠菜古名护生草、鸡心菜,广东称为菱角菜,四川称烟盒草,上海俗称枕头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