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78178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文本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I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砺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I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2、/金匮要略讲杂病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 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 王焘五、 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 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2、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李杲:字明之号

3、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观点-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普济方 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 、医方考 吴昆女口:知柏地黄丸八、 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 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薛雪(生白) 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I方剂与病证I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4、,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二、(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分类:辛温,辛凉1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

5、、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里热证。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

6、腑热、清虚热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I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I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7、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特点:药味少、药量大。E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左药:涵义有三 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吏药:涵义有二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I方剂的变化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方法:加减方中药物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剂型的变化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I剂

8、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确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 口服剂/注射剂I汤剂制备 硯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容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浸泡:根茎叶花 20-30min /种 子 1h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 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 200ml左右。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寺殊煎法:1、先煎介类、金石 某些有毒药(eg:乌头、附子)4 、烊化主要为胶质类药材2 、后下易挥发芳香药材遇热不稳定的5 、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细小种子)

9、3 、另煎 多为贵重细料6、冲服 极难溶于水的(珍珠、琥珀)极易溶于水的(芒硝)贵重药材 某些芳香类药物(麝香)I服药方法 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2-3 次/日,一剂100-200ml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第六章解表剂P39含 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2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分 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注意事项:1、方药多不宜久煎

10、(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1、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主治: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臣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佐助头身疼痛,舌苔薄白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佐使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散,发汗)相反相成君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白芍-亠养血

11、敛营,(收,敛汗)调和营卫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生姜-于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总目对1而言)大枣-亠滋脾生津病机:风寒袭表(风邪为主),营卫不和甘草-亠益气和胃,调和诸药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药后调理:啜热稀粥温覆3、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外寒内饮证)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臣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痰饮咳喘,不得平卧/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白芍-养血益阴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致肺失宣降(咳喘J水寒射肺,肺失宣降)五味子 收敛肺气(止咳)治

12、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甘草-调和诸药功效:发汗解表,温肺蠲饮(或温肺化饮).4、银翘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主治:温病初起牛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荆芥穗、淡豆鼓-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桔梗-宣肺止咳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鲜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宣肺平喘,开表散邪“去性取用”君主治:肺热壅盛证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杏仁-降利肺气,止

13、咳平喘臣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病机:肺热壅盛(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羌活/独活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君川芎一祛风行气,活血止痛臣柴胡-辛散外邪“先安未受邪之地”枳壳/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前胡/茯苓祛湿化痰人参 -益气健脾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兼有痰阻气滞)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第七章 泻下剂P67

14、含 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一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4、 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7、大承气汤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君主治:i、阳明腑实证n、热结旁流证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