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512388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第三单元教案(教育精品)(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组织材料,包括三篇课文,一个古诗诵读,一个语文乐园和一个口语交际。三篇课文都是从“为民服务,与民交友”这个角度来写三位革命领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为老乡挖井,解决村民生活困难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表达了村民对“大恩人”的感激之情。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的不仅是撒满凤凰花瓣的道路,驶过江面的龙船,升上天空的花炮;更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的情景。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朱德的扁担一文中围绕就扁担的“失踪”,新扁担的出现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根扁担一份情,一根扁担传美名。本单元课文的

2、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他们伟大一生中的平凡小事,也能体会到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尽心尽力的为人民做小事做实事。用自已的一言一行为人民造福,与人民肝胆相照。古诗竹石让学生感受到竹的坚韧、挺拔。语文乐园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辨认形近字,读与课文内涵有关的四字词语,仿写句子,阅读成语故事,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探究与发现”通过图片及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名称和有关风俗。“我的作品”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写写学习本单元的感受。口语交际学会赞美,针对当代儿童特点,引导他们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真心地赞美,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单元整体

3、目标: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25个生字,会认3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分字形相近的生字,积累与课文相关的四字词语,学习成语故事,能用“因为”写句子。2.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背诵古诗竹石。 4 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做小事做实事。教学整体构想: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落品读,从事实中体会人物品质。可以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伟人的精神世界。学习三篇课文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来进行拓展训练以表达对伟人的敬佩之情。课时安排:吃水不忘挖井人 2课时难忘的泼水节 2课时朱德的扁担 2课时竹石 1课时语文乐园三

4、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7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目标:1、学会10个,会认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以及乡亲们感激毛主席的恩情。4、学习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验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 第1课时教学目标:认识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和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导识记、书写6个生字,学习第1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1、(示题)吃水不忘挖井人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质疑:“挖井人”是谁?“不忘挖井人”的是谁?这个挖井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不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2、自由读课后生字,在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3、全班认读生字。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毛主席只是在江西革命时路过沙洲坝在那儿暂住。他为什么要去挖一口井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2、面对吃脏水,村民和毛主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到什么?(比较村民无可奈何的态度和毛主席若有所思尽力想办法的态度)3、朗读体会。四、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4、学生描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的4个生字

6、。 2、学习课文2-3自然段,体会毛主席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以及乡亲们感激毛主席的恩情。3、学习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加强巩固1、教师用生字卡和全体学生玩照镜子游戏,巩固生字。2、说说毛主席挖井的原因。二、创设情境,理解感悟1、听了老乡的话,看到这么脏的池塘,毛主席心里会想些什么?2、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3、动笔勾画具体描写毛主席挖水井的句子,读一读,看看插图,看你能体会到什么?4、小组内交流:(1)互相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2)谈谈自己的体会。5、全班同学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感悟毛主席一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

7、品质。出示句子:(1)毛主席捋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通过表演读让学生用体态动作的表演体会“挖、卷、带头挖”,进而体会毛主席处事果断,为村民造福亲力亲为。)指名读,师生互评。齐读。(2)毛主席又亲自下到井底,铺卵石垫木炭,使井水更加清澈了。(抓住“亲自、铺、垫”等词语体会毛主席一心为村民造出清澈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水。)男女生赛读,师评。6、看到这样清澈的井水,乡亲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鼓励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小组演一演。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欢呼跳跃 奔走相告指多名学生读句子,体会激动的心情。7、齐读第2自然段。三、升华感情,突破难点1、乡亲们终于吃上干净的水了,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了,不仅如

8、此,解放后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2、出示插图。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呢?他们看了后,又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 3、指导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 4、吃水的时候,不要忘“挖井人”。那么,我们在享受其他东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呢?例如:“我们吃饭时不忘” 5、配乐朗读全文。四、拓展延伸活动了解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举行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五、识字、写字1、出示“选、民、旁、念”,学生想办法识记字形。2、指导观察四个宇中“钩”画的不同写法。3、范写“民、念”,提示“斜钩”和“卧钩”的区别o4、学生描红、临写。5、展示作品。评议。

9、板书设计:课堂练习:一连一连。铺 水井 垫 卵石 挖 木炭 二填一填。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了挖井人是( ),不忘挖井人的是( ),从中我感受到( )。8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会认10个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书写正确、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会认本课德望19个生字,指导书写4个生字;学习课文

10、的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 出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2、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 师简介泼水节的来历及傣族的风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不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2、自由读课后生字,在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3、全班认读生字。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1、 自由读课文的、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 有感情地朗读。四、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度、敬、赶、驶”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让学生了解撇的写法,学会运笔、顿笔写出笔锋)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

11、意什么?教师范写“度”。3、在书上描红。4、在本子上练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底个生字。 2、学习课文3-8段,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而泼水节是傣族所特有的一个盛大节日。记得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格外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欢度节日,你们也想参加吗?行,那就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 二、自主探究,会文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1、白由读第3-6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2、小

12、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1)先来看看傣族人民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课件相机出示句子,顺序不限。A、“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从中你体会出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抓住“一大早、兴高采烈、四面八方、赶来”等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指名读、评议、齐读。B、“为了欢迎周总理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毽。”从中你体会出什么?(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方式隆重迎接尊贵的客人,他们多么开心呀!)C、一条龙船驶过江而,一串花炮升上天空。从“一条条”“一串申”更能体现当时场面热闹非凡,人们激动万分。引读,表演:人们搬动地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师生赛读。

13、D、配乐读第3自然段: 课件配乐(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风尾们),伴着这婉转动听的乐曲。让我们也加入欢迎的人群,迎接周总理的到来!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A、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相机出示句子o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a说出表示动作的词:接过、敲着、踩着、载歌载舞。b谈体会:从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平易近人)周总理和普通的傣家人一样,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有感情地朗读。B、“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一手拿着的树枝蘸水向人们泼洒。”a、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b、周总理

14、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说。c、演一演:配乐师生表演,交际互动,互相祝福。C“他还乐呵呵地舀了一碗水幸福的热泪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a、指名读,b、说一说:说说姑娘和小伙为什么留下幸福的热泪?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C、周总理是多么的可敬可亲姑娘、小伙的脸上已分不清哪是清凉的泉水,哪是幸福的热泪,他们已陶醉在这深深的祝福与关怀之中。此时,什么语言也无法表达他们的激动、兴奋、快乐、幸福!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赛读。引读“清清的水,祝福的水是那么开心!”课件展示泼水节的场面。分组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五、释疑小结,激情升华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幸福、难忘? 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傣族人民,与人民心连心那么可亲可敬。2、傣族人民沉浸在这幸福的回忆之中,让我们深情地读读第7-8自然段!六、课外延伸,激趣探究1、查找、收集周总理的有关故事、图片。2、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风俗。七、指导写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