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028014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改实验项目、实施方案、过程材料及实验成果第一阶段启动一、在全国中小学课堂作文创新教改实验总课题的指导下,组建地区性的课题组,即分课题组。1. 命名:以地名为课题组的冠名。2. 组长:校长3. 副组长:可由组长提名任命得力人员担任,二三人为宜。4. 组员:参加实验的学校的校长或由校长指定的骨干教师均可。5. 填写申报表,加盖地区教育部门的公章,上报总课题组。6. 总课题组审批后,地区性课题,即分课题组正式成立。由总课 题组授分课题组牌匾。7. 各分课题组的组长吸纳为总课题组组员,可参与总课题组的重 要决策。8. 确定参与实验的学校、师生等。可全校参与,也可只送选若干 年级或班级参与。教师在

2、自愿的基础上,由校方指定,组成实验组, 并上报分课题组。二、由总课题组委派专家为全体参与实验的领导干部,及相关教 师宣讲实验原理,培训实验骨干。1. 专家与领导干部交流开展课堂作文创新教改的理念与方法。2. 选一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由专家亲自执教,上观摩课。3. 课后与听课教师座谈交流第二阶段实验一、在分课题的指导下,各校的实验组独立开展实验活动。1. 遵照总课题组专家宣讲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2. 使用总课题提供的实验资料3. 分课题组员下校听课,评课。4. 分课题组员将听课,评课的心得作文字记录。5. 认真批阅,研究参与实验的学生的习作,跟踪观察其学力上的 进步,并及时调整实施方案。6. 实

3、验期至少一个月。一般的两三个月为一个试验期。7. 参与实验的教师应于学生每次习作批阅后进行一次书面小结。8. 校方应对书面小结进行研究评估,并保存于教学档案之中。9. 在实验过程中,除关注学生整体表现外,还应特别关注少数尖 子生的进步情况,使实验同时发挥发现并培养写作特长生的功能。二、 总课题组专家全程关注分课题组的各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其 中的若干活动。1. 应邀参加若干实验校的创新教改活动,2. 根据需要,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再次组织培训,并对指出若干应 注意的问题。3. 与写作特长生直接见面,听取听取他们对教改的意见,并在写作技巧上进行辅导。第三阶段总结一、各实验校的实验组先行总结。每位参与实

4、验的教师写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1. 个人实验心得。2. 班级实验概况。3. 写作特长生成长情况及优秀习作推荐。二、校方实验组长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撰写本校的实验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1. 参与实验学生总体情况。2. 参与实验教师工作情况。3. 筛选教师推荐的优秀习作,上报分课题组。三、分课题组在各校实验组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完成分课题组 的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要表彰的实验先进校。2. 确定要表彰的实验先进个人,包括校长及教师。3. 确定下一阶段进一步开展该实验的范围,可扩大或缩小原规模。四、召开分课题组课堂作文创新教改实验的总结表彰大会。1. 总课题组的领导,专家参加。2. 所

5、有参与实验的校实验组成员参加3. 校实验组代表发言。4. 实验教师代表发言。5. 写作特长生代表发言。6. 由总课题组和分课题组共同表彰实验先进学校,校长,教师和特长生。7. 宣布下一阶段教改创新作文实验的计划。五、总课题组进行教改成果展示。1. 以地区为单位,精选课题高水平教研论文和学生优秀课堂作 文,由中少总社全力打造的重点教育图书工程 全国中小学课堂 作文创新教改实验成果展示丛书。2. 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教研论文,提交总课题组评审。优秀论文 入选丛书。3. 对参与课题实验的优秀课题作文习作进一步筛选,优中选优, 并组织专家予以修改润色。4. 丛书将对参与实验地区的课题科研活动予以纪录。5. 参与实验的教师可参与本书的书编工作,为佳作写评语等。6将参与实验的先进集体与个人名单全部收录于书中。7.向有关人员及单位赠书赠刊,并颁发纪念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