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876693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DOC 15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总论 一、绪论 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途径。 3.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1575)中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二、生物合成 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 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2、 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 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一) 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 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 起始物质:乙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 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 起始物质

3、:乙酰辅酶A 焦磷酸烯丙酯(IPP) 起碳链延伸作用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 单萜-得到焦磷酸香叶酯(10个碳) 倍半萜类-得到焦磷酸金合欢酯(15个碳) 三萜-得到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20个碳) (三)桂皮酸途径 主要产物: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 页19 共 页1 第 (四)氨基酸途径 主要产物:生物碱类 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 三、提取分离方法 (一)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常见方法有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

4、逆流色谱(HSCCC)、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 P21 图1-11 利用pH梯度萃取分离物质的模式图 CCD法是一种多次、连续的液-液萃取分离过程 2.正相色谱: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 3.反相分配色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状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 4.反相硅胶色谱填料: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H)还是辛

5、基(CH)或十八17528烷基(CH)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 RP-8 3718RP-2 5.加压液相色谱与液-液分配色谱的区别? 液-液分配柱色谱中用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大,流动相仅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缓缓流过色谱柱,流出液用人工分段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加压液相色谱用的载体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颗粒,其上健合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以适应不同类型分离工作的需要,因而柱效大大提高。 (二)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1.(1)物理吸附定义: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

6、)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的吸附 特点:无选择性、吸附解析可逆、可快速进行,故用的最广 (2)化学吸附定义: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因为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的较少。 (3)半化学吸附: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 页19 共 页2 第 (4)吸附过程三要素:吸附剂、溶质、溶剂 (5)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 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 2 . 聚酰胺吸附色谱法 (1)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 (2)适用范围: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特别适合于酚类、醌类、黄酮类,对其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分

7、离效果好,此外,对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化合物也有广泛用途。因为对鞣质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特别适宜 (3)原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吸附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4)规律:在含水溶剂中(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2)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5)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顺序: 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单糖

8、吡喃糖苷 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形成呋喃环的位阻较大) (3)多羟基类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使原来的中性变为酸性,可采用中和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4)由于羟基所处的位置及空间结构不同,与硼酸形成配合物的能力就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硅胶、电泳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鉴定。糖自动分析仪对糖的检测其原理就是制成硼酸配合物后进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四、苷键的裂解 分类: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乙酰解、酶解、过碘酸裂解 (一) 酸催化水解 1 试剂:水或稀醇 2 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等 3 反应机理:苷键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4 影响因素:(1)电子云密度(2)质子化难易 5 规律: (1形成苷键的N、O、S、C四个原子中,水解难易程度:C-苷S-苷O-苷N-苷 (2) 2,6-二去氧糖苷 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OH糖苷2-氨基糖苷(氨基糖) (由于氨基和羟基均可与苷键原子争夺质子,特别是2-氨基和2-羟基糖,当2位被质子化后使端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 (3)呋喃糖苷吡喃糖苷 (4)酮糖醛糖 (5)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 (二)乙酰解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