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73903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2、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3、一、导入新课 1、 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4、 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二、自主学习 1、 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 汇报。(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 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 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汇报。 (3) 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3、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 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2) 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 小组交

4、流。汇报。(4) 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三、巩固应用 1、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 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 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蔑模拟太阳的运动。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规律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西 东;长 短 长;太阳的规律东 西;低 高 低。第2课 太阳钟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2、尝试做一个沙漏。(二)知识与技能:1

5、、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

6、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3、 做太阳钟(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三、总结应用 1、 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3课 昼夜的交替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形成昼夜现象模拟实验。2、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的成因。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三)情感、

7、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教学过程:一、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断、演示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中心 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 产生昼夜的原因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 日的定义 古代计时工具. 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张衡 祖冲之 一行 郭守敬第4课、看月亮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

8、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三、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学习新课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3) 月球

9、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第5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

10、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 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

11、,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

12、物钟。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8、学生讨论并交流。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

13、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4、学生探究。5、 交流各自研究发现。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第三

14、部分:研究透镜。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1光的行进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三、教学准备:常见光源的图片。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