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9687049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程序事故调查作业指导书一、事故调查的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未遂、轻伤和重伤事故。死亡 及以上事故由主管部门会同市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 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二、事故调查的目的: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查找事故发生的深层 次原因,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鉴别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从而积累事故资料,为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安全工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确定事故的相关责任。三、事故调查的准备I. 事故调查计划 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事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事不是手忙脚乱赶赴现场,而是及时通知下列有关人员和部门:(1)事故直接影响区域内工作的人员或其他人员,(2)从事生命抢险、财产保护的人员(3

2、)上层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4)专业调查人员(5)公共事务人员(6)安全管理人员 抢救人的生命 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免遭进一步的损失 保护调查工作的及时执行II. 事故调查人员: 轻伤及以下事故由质安部组织进行调查。 重伤事故:由质安部、行政事务部、工会和事故发生部门组成 调查小组进行调查。III.事故调查的物质准备专业调查人员的通用调查工具: 数码相机:用于现场照相取证。 录音笔:与募集证人等交谈或记录调查过程。 绘图纸:绘制现场地形图等。 标签:米样时标记米样地点及物品。 纸、笔、夹:记录、笔录。 手套:收集样品。 有关规则、标准:作为参考资料。四、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I.事故现场处理 安全抵达

3、现场:携带必要调查工具及装备的情况下,安全地抵达 现场,并保持与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联系,及时沟通。 现场危险分析: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防止进一步的伤害与破 坏。 现场营救:尽可能地营救幸存者和保护财产 防止进一步危害:对现场可能产生的进一步的伤害和破坏采取及时的行动,使得二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小。主要包括:防止有毒有害其他的生成或蔓延、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生成和释放、防止易燃易爆物质或气体的生成与燃烧爆炸、防止由火灾引起的爆炸等。 保护现场:使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尽可能不遭到破坏。II. 事故现场勘查事故现场勘察主要关注四个方面(4P)的信息:人(People)、部件(Part)、

4、位置(Position)、文件(Paper)。 人:以事故的当事人和目击者为主。 部件:失效的机械设备、通讯系统、不适用的保障设备、燃料和 润滑剂、现场各类碎片等。 位置:事故发生时的位置、天气、道路、操作位置、运行方向、 残骸位置。 文件:有关记录、公告、指令、磁带、图纸、计划、报告等。III. 人证的保护与问询证人信息收集的关键之处在于迅速果断,最大程度保证信息完整性。人证保护与问询应注意问题:(1) 证人间会强烈相互影响,应避免其相互接触及与外界接触,单 独进行问询。(2) 问询开始的时间要早,时间越晚,细节越少,内容越可能改变。(3) 最好画出草图,结合草图讲解其所闻所见。(4) 问询

5、时应避免主观地引导证人证词,尽量让证人自己阐述。(5) 问询应创造轻松的环境,鼓励证人用自己的语言讲,尽量不打 断其叙述过程,而是用点头、仔细聆听的方式,做记录或录音最好不引人注意。(6) 证人叙述记录或录音应进行书面确认或录音确认。IV.物证的收集与保护部件(Part)、位置(Position)、文件(Paper)。应及时做好收集与保 护。(1)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受害者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 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情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 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开始工作的时间、工

6、作内容、工作量、 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姿势等; 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2)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工具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 使用的材料,必要时可对其进行物理或化学性能的试验与分析; 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资 料及执行情况; 有关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 有害物质取样分 析记录;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如质量、规格、式样等; 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V.事故现场照相拍照顺序:先拍原始的,后拍移动的;先拍地

7、面的,后拍高处的;先 拍容易破坏或容易消失的,后拍不容易破坏或消失的。(1) 现场方位照相:拍照点选较高较远而又能显示现场及环境特点的位置,并把那些能显示现场位置的永久性标志如商场。车站、桥梁、街名、路牌、路标等拍摄在画面的明显位置。(2) 现场概貌照相:拍照事故现场内部的空间、地势、范围,事故 全过程在现场所触及的一切现象和物体。(3) 现场重点部位照相:拍摄与事故有关的现场重要地段,对审理、证实事故情况有重要意义的现场上物体的状况、特点、现场上遗留的与事故有关的物证的位置和物证与物证之间的特点等,以反映它们与现场以及现场上有关物体的关系。(4) 现场细目照相:拍摄在现场存在的具有检验鉴定价

8、值和证据作用的各种痕迹、物证以反映其形状、大小和特征。如血迹的滴溅点或喷溅方向、电事故的电击点、火灾事故的起火点、交通事故的接触点以及工具的形状、号码、破损情况,撬压工具、脚印、文字、附着物等。VI.事故现场绘图现场绘图也是一种记录现场的重要手段。 现场绘图与现场笔录、现场照相均有各自特点,相辅相成,不能相互取代。事故现场图分四种:(1)现场位置图:反映现场在周围环境中的位置的。(2)现场全貌图:反映事故现场全面情况的示意图。(3)现场中心图:专门反映现场某个重要部分的图形。(4)专项图:把与事故有关的工艺流程、电气、动力、管网、设备、设施的安装结构等用图形显示出来。现场绘图注意事项:(1)图

9、中应标明方向。(2)图中应标明天气、高度、距离、时间、绘制者等有关信息。(3)图中应标明主要残骸及关键物证的位置。(4)途中应标明受伤害者的原始存息地。(5)途中应标明关键的照片拍摄的位置与距离。*事故原因的分析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事故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1、事故直接原因分析(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之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5)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不安全(7)地面滑(8)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2、造成安全

10、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工替代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作业10、分散注意力11、未使用安全防护用品12、不安全装束2、事故间接原因分析(1)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2)教育培训不够(3)劳动组织不合理(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7)其他*经济损失统计标准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规定统计范围1、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范围(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2)善后处理的费用(3)财产损失价值2、事故间接

11、经济统计范围(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2)工作损失价值(3)资源损失价值(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5)(6)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7) 其他损失费用*伤亡事故的分类1.按伤害程度分类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Q,按受伤害 者造成损伤以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类:(1)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 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2)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3) 死亡,其损失工作日定为 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 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死亡年龄计算出来的。2

1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指发生事故后,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198Q ,按照职工所受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分类:(1) 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2)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3)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4)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5) 特大伤亡事故,指次死亡 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 故。3 .按事故危险、危害因素划分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事故类别 划分为20类。这一分类方法同5 0年代制定的分类标准相比有所改 进。具体分类如下:(1)物体打击(2)车辆彳幻害(3)机械伤幻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透水(13) 放炮(14) 瓦斯爆炸(15) 火药爆炸(16) 锅炉爆炸,(17) 容器爆炸。(18) 其他爆炸故。(19) 中毒和窒息(20) 其他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