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68606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1 酒管学院_20101409064_邱丽_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大学毕业论文摘 要手机的不断更新,功能的不断增强,让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更是如此。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人际关系的淡化。而孤独感、社会支持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因此文章拟在揭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社会支持现状的前提下,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弥补很少有人将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不足。这句话有些拗口本文采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三个量表对135名济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长沙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地性别、年

2、级、是否独生子女差异;(2)在专业、户口类型及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和主观支持因子在居住地差异上具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客观支持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主观支持因子与孤独感呈现显著地负相关。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社会支持目 录摘 要I1 前言11.1 文献综述11.1.1 手机依赖11.1.2 孤独感21.1.3 社会支持31.2 问题提出3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31.2.2 研究的意义41.2.3 研究问题41.2.4 研究假设42 研究对象与方法62.1 研究对象62.2 研究方法62.

3、2.1 研究工具62.2.2 研究程序72.2.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73 研究结果与分析83.1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总体情况83.1.1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描述统计分析8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83.1.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83.1.4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93.1.5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户籍类型差异103.1.6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103.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13.3 大学生社会支

4、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124 讨论134.1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结果134.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44.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14结 论16参 考 文 献17附 录19致 谢22- 20 -1 前言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由最初仅具备通话功能的工具演变成为可以集听歌、拍照、游戏、查询搜索等多功能的智能设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与此同时,随着“行为成瘾”的提出,手机成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也呈现在大家眼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就如同网络成瘾一样,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据一项调查显示2,

5、台湾大学生有近70%的人认为手机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韩国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呈现手机依赖倾向。可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国内学者对手机依赖症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不良影响等做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孤独感及社会支持可能与手机依赖有关。1.1 文献综述1.1.1 手机依赖1.1.1.1 手机依赖的界定(1)行为成瘾的界定行为成瘾属于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指由于对某种活动或事物过分沉迷,并且因为这些行为的重复,而给个体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是不同于普通行为的行为方式。 (2)手机依赖的定义没和(1)对齐手机依赖(in- mobile ph

6、one dependency这个翻译是否准确,有点不确定是不是这样写) ,是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病症,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滥用手机而导致,又称手机成瘾( mobile phone addictive disorder)、病理手机使用( pathological phone use),具体表现为幻听手机铃声、频繁的查看手机、手机不离手等形式,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1.1.2 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这个不是文献综述,里面的内容都是你的分析,应该是总结前人的研究(1)个人原因首先,青年大学生为了区别于他人,使自己与众不同,吸引更多的眼光;或是为了与他人相同,作为交友、沟通情感的方式,都会选择越来

7、越普及的手机作为手段。其次,手机功能的增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强大的信息量,并可以让使用者随时随地交换信息,满足对信息具有渴求欲大学生。再者,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心理处于自卑亦或是自负的状态,害怕或者不愿与人交流,导致情绪多变、心理压力大,需要发泄或是转移,而手机可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2)家庭原因众所周知,长久以来中国学生都处于应试教育的成长环境之下,步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入好的大学,对孩子严加管教,使孩子缺少自由,心理受到极度的压制。而一旦进入大学,家长则对孩子实行放养式,不管不问。这样就导致长期压抑的学生似出笼的小鸟,随心所欲,助长了学生对手机

8、的过度消费,进而使大学生手机成瘾成为可能。(3)学校原因第一,管理制度欠缺。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大学生上课携带手机并玩手机提供了机会;第二,教育及疏导没有实际效果。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大部分任课老师只要求调静音或震动,而学生是否玩手机,只要不影响老师上课即可。有时,即便发现,也只是口头教育两句,使学生肆无忌惮的玩弄手机。(4)社会原因。首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成为大众化的通讯设备,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大学生作为年轻一族,对手机的需求更是强烈。其次,目前社会各界对手机依赖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网络成瘾的关注度。而且,对手机对用

9、户的研究仅限于辐射等方面,而缺少对社会文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探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探讨研究更是不足。1.1.2 孤独感1.1.2.1 孤独感的界定国内外对孤独定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之上:(1)孤独产生于人际关系中,源于社会交往的缺失或不足及人际间关系的欠缺;(2)孤独有些是个体的感觉及渴求,是主观的,并不是社会交际中客观存在的孤立状态;(3)孤独所给与个体的是痛苦的、不快乐的感受;(4)个体会被孤独促使着努力减轻这种心理感受或体验。因此,孤独概念的界定大体符合李传银(1999)提出的定义,即:孤独是由于个体对所处的人际关系而感到不满,且个体交往的实际水平与渴求存在差距,而产生

10、的一种心理体验或感受,经常伴随着烦闷、寂寞、孤单无助等难以忍受的精神空落感及不好的情绪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孤独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交欠缺或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而产生的痛苦。实际生活中,那些心理上并没有感到痛苦,只是表面上不与人交际或交际极少的人,亦或给他人的感觉是孤独的个体,并不属于孤独者;相反,那些表面上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状况还好,但是仍然因为不满足于现状而感到痛苦的人,他们依旧是孤独者。1.1.2.2 孤独感的分类(1)根据个体的能动性划分朱自贤是朱智贤吗(1989)根据个体的能动性将孤独分类为:主动的孤独,即,个体故意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需求;被动的孤独,即,渴望与他人接触

11、的个体因为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被迫与其他人分隔。(2)根据时间维度划分Young(1980)以时间维度为分类依据,将孤独分类为以下三类:一是长期性孤独,是指个体长期社交欠缺或缺陷,亦或是在长时间内,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一直不满意;暂时性孤独,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常常会体验到的偶然的一时性的孤独感;情境性孤独,是指个体置身于不熟悉、不开放的社会交际的环境中,或者对于个体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突然改变、破裂时的一种孤独感体验。Gerson 和Perlman(1979)及Shaver等(1985)也从时问维度对孤独进行划分。认为孤独 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和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3)根

12、据孤独的不同症状及治疗方法划分Robert S. Weiss于1973提出了孤独类型理论,将孤独划分为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两类。所谓社交孤独,是指因为欠缺社会交往网络,亦或是被自己所需的群体所排斥,从而形成的社交孤立的一种孤独。情感孤独则是指,由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十分重要的而同时可以给予个体情感和安全的关系,因此产生的一种情感孤立状态或形式。1.1.3 社会支持作为文献综述,这部分写得太简单了1.1.3.1 社会支持的界定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团体或组织等层面得到的精神及物质帮助,从而使得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缓解,心理的应激反应得以减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

13、支持及帮助。1.1.3.2 社会支持的分类及维度从社会支持的概念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物质的帮助及支持,即客观支持;也包括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即主观支持;三是,不同的个体,自身情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导致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区别,即对支持的利用度。1.1.3.3 社会支持的测量国内外目前对社会支持的测量有很多量表,但对十分适合我国人群使用的是肖水源于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表。1.2 问题提出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国内外社会各界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在这些研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青少年大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对手

14、机依赖的关系研究,而很少有学者涉及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章将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分析。1.2.2 研究的意义目前,在大学校园,无论是宿舍还是课堂,无论在路上还是食堂,随处可见大学生玩弄着手机。手机的出现,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信息量,方便了信息的随时分享的同时,却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没有手机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使患上“手机焦虑症”成为可能,影响着青少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垃圾短信、黄色信息等的传播,会诱惑着尚未处事的单纯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扭曲;通宵熬夜玩手机,长此以往,会对大学

15、生的视力等身体机能造成伤害;对手机的追逐及攀比心,频繁的更换手机,手机话费的增多,都会给大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手机的过度滥用,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还耽误学习,不乏有的大学生因此出现挂科现象,影响学业。手机成瘾已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刻不容缓。从影响因素着手,探讨解决办法,避免手机依赖,改善大学生的现有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1.2.3 研究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及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研究,为改善我国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及启示。本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一下几个问题:第一,考察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第二,考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第三,考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第四,考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第五,考察孤独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手机依赖的相关性。1.2.4 研究假设针对文章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依据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和理论构想,提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