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486597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s sh)之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孔君平诣(zh y)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n qng)。”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的语言妙在哪里?_4想象一下,当孔君

2、平听到杨氏之子的话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自己试着写一写。_5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_2.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加点字注音。不耻下问(_

3、)诲人不倦(_)岂(_) 默而识之(_)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士人:_下流:_ 厌:_耻:_知:_ 识:_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_3. 阅读理解。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

4、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辟)(历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标出来。2用“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比作_,说明了_。3老虎进攻的招式是_、_、_,武松应对的方式是_、_、_。4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闪”避其锋芒,从这个“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5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A.老虎太凶猛了。B.武松害怕了。C.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

5、再寻找时机打虎。6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_4.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蝴蝶泉(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n qin)。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 ji)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东面( ) 向东( ) (2)清洌可鉴照( ) 镜子( ) (3)过五月乃已已经( ) 停歇(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 (2)东向漱根窍而出( ) (

6、3)清洌可鉴( ) (4)五色焕然( ) (5)游人俱从此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_ (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 _5.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吾矛之利(_)弗能应也(_)不可同世而立(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

7、_。“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6.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2)是日,饮酒乐,天雨(_)(3)公将焉之(_)(4)岂可不一会期哉(_)2翻译下面的句子。乃往,身自罢之。_3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

8、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夫子”指的是_。2孔君平由“_”而联想到小儿姓“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_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

9、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_3“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_9. 阅读理解。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10、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解释文中加点词。而:_啖:_去:_欲:_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B.或曰:“啖菱须去壳。”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欲以(_)去热也。”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10. 文言文阅读。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注释)徙:迁移,移动。已而:不久。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纸鸢:风筝。1解释下列加线词。(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下令猎于北郊( )(3)民皆徙避之( )(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C.本文情节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