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43910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土保持规划: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水土保持规划特点:1)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水土保持规划涉及知识面广泛,需结合生产实践的要求,进行高度的综合概括,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2)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技术特征明显,要使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完善的统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水土保持原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特征):通过对土壤及其母质及其他

2、地面组成物,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的研究,得出水土流失的强弱程度和时空分布规律,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到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水土保持规划可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客观自然规律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律运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因此,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节约消耗和创造

3、价值的作用。水土保持区划: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土壤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区划内涵:属于部门区划,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做好区划工作,既要分析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条件,也要重视人类破坏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区划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1) 类型单位是分类的抽象概括,是某种对象的逐级概括,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单位只存在于其分布区中

4、;而区划单位,不管任何等级都是具的,它们都作为具体区域单位而存在着。2) 类型单位作为具体对象的逐级抽象概括,所指的是其属性的逐级概括,区划单位是具体区域单位的逐级合并,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3) 区划单位的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即区域共轭性,类型单位则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4)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水土保持区划要求所划定的区域空间内部的相似性应最大,差异性应最小;而区域与区域之间比较时,则要求其间的差异性最大,相似性最小。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1)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不同类型区内则应有明显的差异

5、性。2)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不同类型区之间则应有明显的差异。3) 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情况下应有侧重。4) 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同时每一类型必须集中连片。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与水土保持联系密切; 选择的指标可以量化,方便计算分析;指标要稳定,变幅小,以便水土保持区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规划;指标之间独立性强,相互影响要小,保证区划的准确性。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指标:地貌特征(地形形态数量指标、沟壑密度); 土壤侵蚀类型; 侵蚀强度;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分区

6、命名体现的内容: 1) 地理位置、地貌、岩性、植被特征。 2)土壤侵蚀情况。 3)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区划主要内容:各个类型区的界限、范围、面积、行政区划;各类型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小流域:是一个范围较小的较为完整、独立的自然集水区域。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优点:1) 具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2)具有治理的综合性,便于统一安排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建成独立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3)具有经营管理的便利性,一个小流域往往属于一个乡、村等,便于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

7、资源生产潜力,获得最大效益。水土保持区划的方法:常规区划方法:1)组织队伍,试点培训;2)搜集资料,实地调查;3)资料分析,专题研究;4)综合归纳,提出成果;5)征求意见,报批定案。数值区划方法:1) 主成分分析;2)聚类分析;3)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及数量化理论与数值区划方法。小班(地块):是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一个小班内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地貌部位、岩石、土壤、坡度、植被、和土壤侵蚀情况应基本相同。小班调绘:就是利用准备好的工作底图,按照小班区划的原则和要求,到现场或室内(利用航片判读时)进行勾绘,填写小班编号和注记,为内业设计提供完整的图面资料。区划与规划的区别?水土保持区划

8、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前期基础工作,规划是在区划指导下完成的,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时,首先进行水土保持区划,然后布置措施。没有科学的土壤侵蚀分类分区,没有详尽的水土保持区划,就很难把握水土保持规划方向。水土保持规划的意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内容: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土地利用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专题制图; 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与估算;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评价。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的注意事项:1. 不同部位实施顺序应遵循的一般原

9、则; 2.集中力量,重点突破;3. 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4.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5. 合理利用资金和劳力,并且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活动;6.具体提出进度指标; 7.劳力优先。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水土保持区划、上级的总体布局保持一致,符合当地的生产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治理开发目标; 抓住防治与开发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综合治理、治管结合;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规划的方法:1)工作方法: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相结合;全面普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单项分析与综合

10、研究相结合。2)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方法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出各项措施的技术要求并分析各项措施的劳工、经费和物资,在规划期内安排好治理进度,预测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水土保持规划的工作程序:1)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力量准备、资料准备和物资准备。2)外业调绘;小班综合调查;现场逐步规划。 3)内业整编和规划调整。

11、4)水土保持规划成果。 5)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审批和实施。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包括:自然因素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调查;调查的方法与资料的整理。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自然因素的主要内容:1) 地质(岩性、地质构造、分布面积、分化程度、突发性地质灾害);2)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地貌调查(流域面积、流域长度、流域密度、高程高差、流域形状、流域的完整系数、干沟比降、坡长与坡度、沟壑密度与切割强度);3)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属性、土壤分布及面积);4)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气象灾害);5) 生物资源(植物、动物); 6)水资源; 7)矿产资源。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社会经济因素的主要内容:

12、人口和劳动力调查;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农村各业生产调查(农、林、牧、副、水产业生产情况和农村生产结构);农村群众生活调查(收入情况与消费水平、燃料、肥料、饲料的供需,人畜饮水问题)。水土流失调查:1)水土流失情况调查: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2) 水土流失危害:指对当地的危害(1)降低土壤肥力(2)破坏地面完整);和对下游的危害(1)加剧洪涝灾害(2)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3)泥沙淤塞河道、湖泊、港口)。3) 水土流失成因调查: 1、自然因素成因;2、人为因素成因。4) 水土流失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收集资料;典型调

13、查;重点调查;普查;抽样调查。水土保持现状调查:1)水土保持发展过程调查 2)水土保持成绩和经验调查(措施和组织领导经验)3)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 4)今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土保持综合调查方法及资料整理:1) 室内准备(组织准备,技术力量的准备,资料的准备和物资准备)2) 外业调查(小班划分,小班调绘,小班调查)3) 资料整理与分析(外业调查资料的检查和整理,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报告编写)外业调查资料的检查和整理:1.资料检查; 2.小班外业勾绘图的透绘和调查材料的整理;3.面积量算与统计; 4.图幅编制调查结果分析:1.区域或流域系统的环境分析;2.水土流失系统分析;3.自然资源系统分析

14、。调查报告编写:1.前言(调查的目的与要求,时间,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人员情况,工作方法及其经验与问题); 2.自然地理概况; 3.社会经济概况; 4.土地利用现状;5.水土流失情况;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情况; 7.附录。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实施结构优化方案的措施和优化后的结果预测四个方面。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按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一

15、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下,对现有的农、林、牧业用地比例及其位置进行重新调整安排。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利用规划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基本任务: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及其位置,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即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实施的时间、顺序和结果预测。基本原则:a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b统筹兼顾原则;c因地制宜原则; d坚持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e三效益统一原则; f公众参与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