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43612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作者:蒋逸民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更新时间:2008-10-9 近年来,有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争论越来越多,要求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拟在对比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差异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结合的模式和具体途径进行探讨,并对我国调查研究中使用结合的方法进行思考。一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分野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两种方法范式。第一种范式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它模仿自然科学,主张依靠归纳法去发现新知识,用“假设一演绎”模式来检验理论(Kerlinger,1964),用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可量化的经验观察,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Quantit

2、ative Research)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它侧重于对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第二种范式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它从人文科学衍伸而来的,注重收集文本信息,并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和诠释。人文主义方法的具体化就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它偏重于文本分析或叙事表达,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说明和诠释,包括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及人种志等。在方法论历史上,定量研究曾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性范式。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思辨和经院哲学的束缚,纷纷采用培根所倡导的观

3、察实验方法。霍布斯(T. Hobbes)继承了伽利略的传统,认为人类现象与自然现象并无不同,可以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现象。孔德(A. Comte)极力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涂尔干(E. Durkheim)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用实证的方法、确凿的数据来表达社会事实。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 Wundt)1879年设立心理实验室,提出了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来分析心理现象。自19世纪后期以后,定量研究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世纪20年代,描述性统计分析日益成熟。在30年代,推论统计

4、学得到飞速的发展。在40-50年代,定量研究主导了社会科学研究。在行为科学和组织研究领域,研究者们通常用“假设一演绎”模式来研究社会现象。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尽管定量研究继续主导社会科学研究,但是,由于人文社会系统和数理逻辑之间裂痕的加大,人们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质疑逐步增多了。人们开始认识到,现实是由人类自身参与建构的,知识传递是以社会方式来进行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能完全使人满意,比如定量方法有将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凝固化的倾向,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对微观世界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描述和分析,等等。其实早在19世纪末,狄尔泰(W. Dilthy)

5、就对实证主义方法提出异议。他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样本,无法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其中的,研究者不可能撇开参与和解释社会的人,只能透过人的释义历程,从整体中来把握社会真实。狄尔泰的观点反映了新康德主义和现代解释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立场。当然,对实证主义根基的真正动摇还是从实证主义内部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波普尔(K. Poper)的“证伪主义”、库恩(T. Kuhn)“科学范式”、拉卡托斯(L. Lakatos)“精致的证伪主义”和弗耶阿本德(P. Feyerabend)“知识无政府主义”等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

6、消解了实证主义的狂妄,挑战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证主义的权威地位。它提醒人们,定量研究还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研究范式和工具来进行。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定性研究发轫于19世纪,随着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早期的定性研究主要凭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来进行,一度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引人注目。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原则和操作规范,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在定量研究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长期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压。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方

7、法的局限性,开始对定量研究提出质疑,并重新对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视。1965年皮亚杰对“心理测验”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进行数量上的研究而不从性质上把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70年代,尽管定量研究仍旧统治着教育研究,但“定性研究不再是被看作一种修饰的花边了”(瞿堡奎,1988)。到了80年代,定量研究和实证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失去了霸主地位,定性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起来,不仅有了自己独有的概念、具体方法和理论,而且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的操作程序。研究者和学术期刊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定性研究范式,比如,1987年美国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特别强调刊用定性方法的论文。与此同时,一些在定量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定量

8、学者也开始涉足定性研究,有的甚至把定性研究看成是通向真理的唯一方法。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孰优孰劣,展开了大量的对话和讨论,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研究者们认识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客观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研究客观对象要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比

9、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诠释和深度挖掘被研究对象,而定量研究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影响和因果,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不关心整体的作用。(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突出的是对既有的理论验证或推广。而定性研究则没有理论在先,它是一个创立理论的过程,通过访谈和个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从中概括出论题、论断或理论,本质上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Strauss 和 Corbin,19

10、98)。(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通常用文字而不用数字或测量来描述被研究对象,研究比较灵活,通常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用数字或测量而不用文字来描述客观现象,主要通过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Krathwohl, 1993:740)。(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主观性成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追求客观性,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主观性成分。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主要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主观成分比较多,研究过程也无法避免主观性;定量研究以中性证据为依据,力求客观,但在假设的形成、对事实的选取

11、,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上,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尽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程序和不同的主观成分,但在实践上它们却是经常是混杂在一起。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单纯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不能解决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有关两种范式彼此合作和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研究者积极探讨两者在实践中结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二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问卷调查、实验法、准实验法、参与观察、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生活史建构法、以及无干扰法(unobtrusive methods)等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

12、方法(Denzin 1989)。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不足,比如问卷调查和实验法过分依赖“纸笔技术”,不能进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而参与观察法和生活史研究法又难以做到控制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建构起来的,其含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所有变化。每一种方法仅仅意味着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对研究过程所采取不同的行动。还有,方法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研究方法的不同领悟和解释。为避免这些不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范式对现实世界进行研究,使

13、不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延伸,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越来越多,为两个研究范式的相互借鉴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计算和定量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定性研究范式的日益成熟,都为不同范式的相互结合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性。其实,运用多种方法来克服单一方法的不足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韦伯就试图结合两种研究范式以解决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各自偏颇,他曾尝试发现两者的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以综合这两种观点,但是失败了。上个世纪50年代,Campbell 和 Fiske(1955)提出了“多重操作”的思想,主张用多种方法来避免方

14、法论上的随意性,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积极探讨在具体研究中如何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他们提出,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相互帮助和印证,扬长避短,以改进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目的有五个方面:(1)聚合作用,在研究的各个结果中寻找趋于相同的结果。(2)补充作用,检查同一现象相互重叠和不同的方面。(3)创新作用,发现矛盾、冲突之处,提出新的视角。(4)发展作用,先后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第一种方法的使用中加入第二种研究方法的使用。(5)扩展作用,不同方法的结合增加了研究的规模与范围(Tashakkon

15、 & Teddlie,1998)。目前西方学者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观点主要有Ingersoll的调和模式、Denzin的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s)和Smith的连接方式等三种模式。1.Ingersoll调和模式Ingersoll(1983:6-12)认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有各自的优劣之处,两者可以结合使用,以便相互取长补短。Ingersoll给出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连续图,显示了两种方法结合的三种模式(见图1)。 在图1中,线段的左端是第一个模式,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中,定性研究 可发挥探索的作用,协助定量研究来确定研究问题的参数。在线的右端,是第三个模式,用

16、定性研究的结果来帮助解释定量研究结果的含意和意义。在线段中间,是第二个模式,共同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挥各自的功效,在这里,定性研究主要是为定量研究提供例子,提供研究对象的看法。第一个模式始于定性研究,再逐步移向“探索参数”的定量研究。第三个模式始于定量研究,再逐步移向“提出解释”的定性研究。第二个模式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同时进行,“提供例子”。2.三角互证法模式“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是用不同的方式、数据、调查者和理论来研究同一现象的方法。“三角互证法”原先运用于测量和航海领域,通过三角学原理可以准确测量一个区域的面积。Denzin(1978)最早用“三角互证法”概念来表示把不同方法结合起来对同一现象的研究。“三角互证法”所依赖的假设是:每一方法的弱点可用另外一种对等方法的长处来弥补。目前有四种“三角互证法”(Denzin, 1989):(1)数据的“三角互证法”,在研究中变化使用数据资源,涉及到时间、空间和个人;(2)研究者的“三角互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