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43380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黄冈胡兴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胡舟付贵问胡兴培(贵冈师范学院,湖北贵冈,438000J摘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本文试从分配制度改革与市场经济关系、分配制度现状和改革的重要意义、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办法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关键词:高校后勤;分配制度;改革随着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西安的召开,我国高等教育后勤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结构布局、经营模式、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都从根本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改

2、革。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核心和关键,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又是区别于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标志,更是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本文中笔者试从分配制度改革与市场经济关系、高校后勤分配制度现状、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办法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一、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中国命运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迈入市场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并

3、不断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它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相同的经济特征,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前者而言,市场经济有着它自身本质的规律性。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所有制性质不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而西方资本主义则是以私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求生存,争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超前的意识、得力的措施、惊人

4、的速度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务院连续三年分别在上海、武汉、西安三地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改革目标,交流改革经验,至当前全国98%以上的高校都完成了后勤服务实体的规范分离。分离以后的服务性实体,如后勤集团、实业公司、服务中心等,他们都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人事财务、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其中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而且又是最迫切,作用和意义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其必然性。其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是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其二,劳动差别的存在和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

5、活的第一需要的历史条件是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直接依据;其三,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决定性条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整体改革的深化。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的现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为什么教育改革失误了?是改得不彻底、不成功?还是方向、方法上出了问题?笔者理解,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教育改革失

6、误,除了在很大程度上指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误区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是指我们的教育改革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层面上。我们不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作一简要回顾:在90年代中期,重点是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招生并轨制、就业双选制;90年代后期到世纪之交,重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教育就是产业的观点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内部的经济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

7、事业,服务于社会。我国现有高等学校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人们所说的“吃皇粮”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分配就是平均主义,高校后勤人更是在“福利型”经营模式中享受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优厚待遇。这其中有两种情况:其一,只要工作性质相同,职务相同,劳动岗位相同就可以同工同酬。至于在工作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正如人们所说的“只要关系好,岗位跑不了,职务丢不了,待遇少不了工其二就是高校后勤服务庞大的队伍中有60%以上的人员是聘请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的是学校正式职工的家属,介绍进来的农民,有的是在社会劳动力市场招聘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进入后勤队伍中来的临时工,对于他们的

8、分配制度都是参照正式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所在地区平均收入水平而制定的。他们工资奖金分配都类似正式职工一样,先计划、统筹,然后按制订好的统一标准逐月发放。其中有些临时工(主要指饮食服务的工人)吃饭、住宿,用水用电都是由饮食中心(其实是学校)全部包揽。上述两种类型人的分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曾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也是我国高校在分配领域的缩影。毋庸置疑,这种现实的存在,已经制约了高等学校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实,制约了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利于高等学校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发挥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到1999年底国务院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开始全面推进

9、后勤社会化改革,这种福利型后勤服务实体才开始向经济竞争型社会化保障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这种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分配制度开始逐步动摇,全国各地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尽管因为地域条件,经济状况的差别等原因,改革的步子有快有慢,力度有大有小,但就总体而言,都在努力实践着十五大提出的“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努力向“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方向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三、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推向深入的关键是进行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10、这一观点不一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类劳动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马克思在这里就规定了人类劳动的成果必须进行分配。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列为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思想认识和制度的偏差,过分强调所有制的作用,以为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在分配制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违背了社会主义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历史的教训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二十年,

11、我国教育战线尽管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起步较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触一发而动千钧”的连锁反应,所以政府对此慎之又慎。1999年上海会议召开,国务院要求全国高校后勤必须走向社会化。摆在高校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原有的后勤队伍和服务保障部门规范分离出去,同时又要充分调动这批干部职工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根本上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全方位的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后勤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最终走向社会化奠定坚实基础。四、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办法。如何在高校后勤

12、社会化过程中把分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准途径和选择好方法。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打破界限,统一身份。现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队伍全体职工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册的正式职工,另一部分是招聘进来的临时工。分配制度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必须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的界限。是正式工的将其档案暂时封存到学校人事档案室,与临时工同一身份加入后勤服务职工队伍,以完全合同的形式与临时工一样在后勤服务实体同工同酬,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不得以特殊的身份挑选特殊工作岗位或享受特殊待遇。正式工到退休年龄按“老人老办法”回到学校。临时工按相关法规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严格执行。第二,在工

13、资结构方面,实行基本工资加效益工资的分配方法。基本工资是按当地经济状况保证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工资标准。效益工资是根据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状况发放给职工的奖励工资。后勤服务实体可依照两个效益的好坏,按一定比例提取一定资金作为奖金按月份或年度发放给岗位职工。奖励工资的发放标准可依据个人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特别贡献等进行每项评分,个人积分,以分值的形式核定该职工的奖励工资额度。第三,推行岗位工资制。所谓岗位工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技术等级核定其工资额度。譬如:锅炉班长岗位,必须是由具有高级锅炉工技术等级、有较强的司炉经验和管理好锅炉房工作能力的职工担任,其工资总额就是由技术

14、职称和锅炉班长这一特定岗位决定的。第四,试行岗位年薪制。岗位工资年薪制是对一定岗位的责任、作用、工作强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后确定该岗位的年度工资、福利及其它所有待遇的总和以货币的形式发放给在该岗位上工作的职工。这种年薪制的试行关键是要准确科学地评定该岗位的工作总量,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如果评估不科学、审定不合理、不准确反而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第五,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实行奖励工资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职工在年终要进行全面评比,除了进行精神鼓励外,还要重点进行物资奖励,这也是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具体体现;未能完成核

15、定工作量,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职工应进行一定形式的惩罚,或辞退、或降低工资标准以求激励后进。当然,要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分配制度,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全体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在积极稳步加速地向前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伴随着社会化的脚步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走向成熟和成功。(湖北省教育厅2001年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组建高校后勤法人实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统成果之一)参考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文件.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原文刊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