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393350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四首【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纯熟地背诵这四首诗。2.过程与措施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法、学法】1.诵读法。有感情地朗读。.品读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时安排】四学时。【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她与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她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

2、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的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爱慕,享有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步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规定结合

3、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辞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因此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得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清除草,晚上始终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觉得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衣沾局限性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爱慕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快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第二学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

4、游一、导入新课南宋出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竭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她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她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陆游 (5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火热的爱国热情,同步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特别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

5、的成语。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环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重要内容。b.诗歌体现了诗人如何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环绕一种“游”字展开。在一种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不凡。诗人盼望着后来可以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体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本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竞背课文抽查

6、背诵研读赏析1.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2.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爱慕和恋恋不舍的感情。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阐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但愿。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重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

7、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第三学时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与了守边高档将帅的幕府,做她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她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王维(7017),字摩诘,她的诗写得好,看她的诗,就像看画;她的画也画得好,欣赏她的画,就像读诗。因此夸奖她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描写了边塞风光,在荒芜

8、廓远中发掘其雄浑壮美,体现出诗人的积极向上昂扬情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勾画出一幅大漠落日图。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去,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方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方一种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

9、轻轻带过。(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种“圆”字,一种“直”字,不仅精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并且体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因此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芜,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种“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种“直”字,却又体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种“长”字不能体现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

10、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种“圆”字,一种“直”字,不仅精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并且体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达到边塞所见情景)2.出使人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成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懂得),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

11、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如何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同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同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芜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

12、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论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写作特色:比方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第四学时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一、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体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此外你还懂得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李白(076),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出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

13、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布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她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裔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家乡,因此她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

14、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广阔,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浮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谋求抱负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诚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家乡的水啊,因此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家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家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

15、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体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重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体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旷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布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