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9390246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 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让我们分享观点,享受教育的盛宴。v 当我们走下讲台,打开网站学习时,我们是那么充实;当我们遇到困惑,与学友们交流时,我们是那么快乐;当我们交流产生共鸣时,我们又是如此激动和兴奋;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时,我们又是何等的欣慰,教师的幸福就在于此。学习了我们提高了,经历了我们成长了。v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我们才能高瞻远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冥思苦想,孜孜以求,我们才能信心百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追求,不断探索中,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升华思想。v 我们正行进在追求更高的人

2、生境界,追求治学境界的途中,别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享受酣畅淋漓的快乐!结束语: 梦想让无形的网络平添魅力,激情让萧索的秋冬渐升暖意,责任让踌躇的步履变得坚定,追求让平淡的人生富有诗意。梦想,激情,责任,追求是新时代的人师种植在专业化沃土里的精神种子,无论酷暑严寒,不惧水侵虫噬,在莘莘学子热切的目光里,它,一定会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结出一串串芬芳四溢的教艺之果!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周长的认识作者及工作单位青龙肖营子总校 马青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在展示课程理念中试图突出两个重。一是重操作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去思考、探索、实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

3、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获得感性知识;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测量画片和树叶周长的方法。二是重交流,力争组内、同桌、全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材分析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

4、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应该明白“边线”的含义,因此我让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 “指一指”“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只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相应的点拨和指导,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5、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

6、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感知周长的含义二、自主、合作探究三、深化练习四、智力大比拼五总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高年级的大姐姐做了好多贺卡,(出示各种形状的贺卡)我们来装饰一下吧,美术老师的建议是四周围上花边会更漂亮,那么用多长的彩带呢?1、摸一摸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2描图形的边线。3量一量、算一算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1、周长在我们生活中

7、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2、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师: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3、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p45-3)通过验证,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感知一周的长度。(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4)找黑板的周长(5)摸一摸,说一说(1)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

8、长画得正确?为什么?(2)描树叶的周长,谁能描得又快又好。先选择你们喜欢的平面图形摸一摸它的边线,再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还有头围、腕围生上台指出。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实物操作更直观的感受到一周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比划书空亲自体验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才是一周。让学生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板书设计周 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小学生学习活动状态评价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置

9、星级备注注意状态1教师讲解或演示时能目光注视老师。2听讲、练习或操作时神情专注。参与状态1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没有开小差的现象。2约有一半以上学生能在小组学习或答问时积极发表见解。3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作业练习、操作活动等有效学习的时间占一堂课规定时间的70%。交往状态1学生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2同学间能开展友好的合作。思维方式1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去解释、表述所学知识。2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的回答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情绪状态1学生在学习中伴有点头、微笑、眉头紧锁、跃跃欲试等行为或神情显得既紧张又轻松愉悦。2学生能自我调控好学习情绪,能随着教学进

10、程或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如由争论转入聆听,由大笑转向静思。生成状态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2学生能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教学反思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贺卡,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

11、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二、在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强化周长概念。这节课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第一是:测量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周长的认识,而且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新认识,为以后周长的计算作了铺垫。第二是:观察判断周长是否一样?通过这个练习,引发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判断、讨论、验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平移使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使学生产生平移思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遗

12、憾: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数学数学课程学生发展”课程,请你说说课程标准修订的两大标志性变化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张艳文我认为课程标准修订的 两大标志性变化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从两能到四能的变化。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即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化到现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13、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两个能力到四个能力的变化,即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现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探究的果。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一、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不断地问自己:“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瓦特看到大壶水开了之后自问:“壶盖为什么会响?”正是这些我们看来有些愚蠢的问题,造就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孩子们的提问,我们教师有时可能认为是可笑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严肃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