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379322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_ 区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民增收方面(一)改革开放 0 40 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1 1 、改革开放 0 4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改革开放 40 年来,_ 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_ 年以后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 1978年的 44 元,增长到 20_ 年的 12258 元,40 年来,增长了277.6 倍。从 1978 年到 1981 年 4 年期间重点解决温饱问题,地力处在恢复期,此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从 1981年到 199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5年左右翻一番。1985 年首次突破百元大关,达到

2、132 元,第一次翻番。1990 年第二次翻番达到 320 元,1995 年第三次翻番达到 821 元,1996 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从百元到千元大关用了 11 年时间。到 20_0 年,农民人均收入实现第四次翻番,达到 1706 元。从 20_1 年到 20_5 年间呈现平稳增长,从 20_6 年起进入第二次增长快速期,到 2021 年实现第五次翻番,达到 3904元。到 20_ 年实现第六次翻番,达到 8046 元。到 20_ 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从千元大关到万元大关用了 18 年时间。20_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258 元,20_ 年以来这五年增长仅为 52.35%。2

3、2 、主导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从改革开放 40 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农业主导产业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没有直接统计数据可查,但我们间接的用蔬菜、水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之和与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的折线图,直观的反映出主导产业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从 1978 年到 1990 年之间,农民收入主要以种粮和养殖业为主,此期“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只有 37%,养殖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30%以上,反映出此期以解决温饱为主,畜力仍作为主要动力。到 1995 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达到 47%,此期人均纯收入完成了第三次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到 20_ 年,“三大主导

4、产业”的占比达到 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第六次翻番,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 10374 元。到 20_ 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占比达到 8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258 元,明显的呈现出正相关。3 3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分析因统计口径不同,20_6 年以前,统计资料仅反映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没有城镇居民收入统计,因此只能从 20_6 年以后进行比较分析。为了清楚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变化,我们用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进行对比。在有资料的 12 年中,除 2021 年、2021 年两年职工工资改革造成城镇居民收入过快增长外,其余年份,农村居民收入增

5、速都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从 2021 年 3.49:1 降到 20_ 年的 2.81:1。4 4 、关于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变化分析由于市统计局没有反馈十八大以来农民增收构成相关数据,区统计局只有 2021 年前的数据,从 20_6 年、2021 年、2021 年三年数据对比看,家庭经营收入相对稳定,占 46%左右;工资性收入呈大幅上升趋势,由 20_6 年的 23.4%增加到2021 年的 41.4%;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分别由 20_6 年的 9.8%和 20.6%下降到 2021 年的 1.2%和11.8%。5 5 、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市的

6、对比分析十八大以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_ 年的 8046 元,增加到 20_ 年的 12258 元,五年净增 4212 元,增长 52.4%;全市由 20_ 年的 7655 元增长到 20_ 年的 11525 元,净增3870 元,增长 50.6%;全省由 5763 元增长到 10265 元,五年净增 4502 元,增长 78.1%。省级一直用可支配收入口径统计,整体呈增长趋势,市上 20_ 年前用农民人均纯收入,20_ 年起用可支配收入口径统计,因此 20_ 年的增速仅为3.2%。区级从 20_ 年转为可支配收入统计,因此 20_ 年的增速仅为 0.6%。也就是说,市级 20_ 年、

7、区级 20_ 年的数字参考意义不大。从年度收入净增值看,除 20_ 年低于全省平均值外,其余年度均高于全省、全市水平。但由于基数大,增速还是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市水平基本持平。造成这五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是受大环境转型发展增速放缓的影响,油价持续下滑,务工工资下降的影响较大,靠农业产业规模大、效益好维持 38%以上的增速,但由于后整理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没能带动农民收入实现 5 年翻番目标。(二)十八大以来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1 1 、主要做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从 20_年开始,_ 区每年出台关于棚栽、林果、草畜业的扶持办法,20_ 年将“三大主导”产

8、业扶持办法及近两年兑现的一些扶持政策整合形成关于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从六个方面 22 条细则,对发展农业产业提出 37 条扶持措施,扶持内容由过去支持生产环节拓展到经营体系、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质量安全体系、产后加工营销体系等方面建设,行业由“三大主导产业”延伸到大农业、林业、水务、气象、扶贫等,突出了产业扶贫、一村一品、质量安全、品牌创建、休闲农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均投资在 7000 万元左右。十八大以来,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到 58705 万亩,实现产量31.2 吨,分别是 20_ 年的 1.3 倍、1.6 倍。苹果产量 17 万吨是 20_ 年的 1.8 倍;出栏大家畜 29

9、00 头、羊 9.12 万只、猪 7.12 万头、家禽 39 万羽 ,生产肉蛋奶 2.24 万吨,分别是 20_ 年的 1.4 倍、3.2 倍、2.9 倍、1.7 倍、7.6 倍。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四大特色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作为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企业+商标+专业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家庭农(牧)场为主体、种养大户为补充的规模化经营格局。对 _ 区域内实现年产值 20_0 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区

10、上以奖代补 30 万元。对年屠宰量 30 万头(只)以上的畜产品屠宰精深加工企业,区政府负责水电路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建设。对年销售 500 万株以上种苗的蔬菜标准化育苗企业,区财政以奖代补 20 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的数量显著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由 20_ 年的 40 个增加到 20_ 年的457 个,增加了 9 倍,带动农户 6855 户,增加了 11 倍。同时,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8 家,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5 个,培育家庭农场 136 个、职业农民 413 名,种养大户 120_多户,农业产业规模化和农民组织化发展程度明显提升。三是实施脱贫攻坚,拓宽增收渠道。十八大以来,_

11、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突围战”,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八大脱贫致富工程”,深入开展“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使得贫困群众经营成本降低,增收渠道更加广阔,致富能力大力提升,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直线上升趋势,带动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飞猛进。例如,高桥镇南沟村的邵三虎就是村里多年的贫困户,20_ 年他将7 亩土地入股到村办合作社获得分红,还到驻村企业打工,每天工资 100 元,公司每年保证 20_个以上务工日,每年保底工资 2 万元,一家三口人光土地流转资金就分了 9000

12、多元,等到苹果园见利分红,一年收入可达到 5 万多元呐。再如文化旅游促脱贫工作,_ 利用腰鼓、民歌等“五张名片”,建成 2 处文化产业基地、12 个文化大院、28 个文化中心户,带动 300 个贫困户就业;扶持组建 5 家演出公司,组织 221个贫困户外出演出 276 场次 3282 人次,户均增收 3000 元以上。光伏产业脱贫中,_ 注册成立新能源开发公司,整合1448 万元资金建成 55 个贫困村集体光伏电站,村集体连续20 年每年可增收 3 万元以上;由延能集团在化子坪镇杨园村投资 6000 万元,建成 7.65 兆瓦光伏项目,带动 958 户贫困户连续 20 年每年增收 3000 元

13、。2 2 、存在的问题一是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耕种收机械化发展水平低,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果园防雹网覆盖率低,建设资金缺口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山地大棚排水问题难以解决;草畜配套不到位,疫病防控检疫制度执行不到位,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二是龙头企业缺乏。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_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明显不足,市场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依然简单粗放,精深加工水平低,大多数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包装、保鲜做得不好,“三品一标”品牌使用率不高,销售范围不广。比如,地椒羊肉主要加工方式是切块、脱酸、包装、冷藏冷冻后出售,没有进行精、

14、深加工,货架期短,销售范围小,外向度不高,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没有得到体现。3 3 、今后工作思路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奠定群众增收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实现“接二连三”,拓宽增收渠道。三是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尤其是扶持培育一批精深加工水平高、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大型龙头企业。(三)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及农产品精深加工 情况1 1 、主要做法一是加大奖补力度。为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益,_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20_ 年编制了_ 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_ 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大

15、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_ 年相继印发关于促进外贸出口及引进外商投资的奖励办法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农产品分级包装、冷链冷运、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市场流通等方面制定了奖补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后整理和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中国网库、陕果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培育果品营销企业(合作社)168 家、网店 10 家、微店 250 个;引进 4.0 智能选果线2 条,建成投产 1 条,分选苹果 0.51 万吨;苹果冷藏能力 2万吨,新购买 20 台冷藏车(载重能力 300 吨),投入运营 12台,其余 8 台正在制造;建成蔬菜分级包

16、装点 3 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65 家,加工产品涉及 12 大类 26 小类,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 6.52 亿元,加工业产值比达到 0.4:1。二是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为提升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_年 _ 区组建成立 13 家区属农产品加工营销公司,引进海升集团和延粮加工集团,努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三是提升农业品牌实力。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基地 26个产品 31 个,“_ 山地苹果”“_ 小米”“_ 地椒羊肉”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地标产品,20_ 年计划将“_ 蔬菜”认证为国家地标产品,在西安、上海等地建成直销窗口店 3 个。引导 5 家企业(合作社)申请使用“洛川苹果”、“延安苹果”公用品牌,使用公用品牌包装箱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