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375415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期中测试卷(模拟)一、文言文(25分)(一)默写(5分)1可怜夜半虚前席, 。 2 ,两朝开济老臣心。3策勋十二转, 。 4 ,常使英雄泪满襟。5当窗理云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木兰诗是 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旦( ) 胡( )8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对“但闻黄

2、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征程遥远和军情急迫。 B 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C 以宿营地之沉寂烘托出思念之情。 D行军旅途的愉悦欢快。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有宿笑。”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注释】笑:笑话。 有以解之则可: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就算了。桑:采桑。 旷

3、:荒废,也指失职。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赵简子举兵而攻齐( )(2)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 ) 11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丈夫。B. 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女子。 C. 他的妻子愤怒地去追赶丈夫。D. 他的妻子愤怒地去追赶女子。 12文中公卢的“宿笑”具体是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 。(3分)二、现代文(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3分)忆冼星海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

4、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

5、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这才得到部分的满足。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

6、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现在我还记得的,他这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

7、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 “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

8、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有删减)14.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回忆 想象、印象听黄河大合唱读冼星海的自传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1

9、5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_ _ “好奇”的内容:_ _16.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100字左右)(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22分)阅读下文,回答19-24题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 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你原本不愿听到不想知道的话儿,可它还是让我们听到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

10、是让它们穿耳而过。 譬如某一天,无意中听到了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经意,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要认认真真活在当下。由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掉

11、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耗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家人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缤纷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cu,但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cu姑且不说,不完美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有一副清醒的头脑。 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

12、下之势,高低权争的话,都要让它们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至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也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有限得很。愁苦和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和紧张多了, 就少了;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一些忠言箴语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吧(摘自广州日报 2008年3月29日,读者杂志2008年11期选)19、根据拼音写汉字: 出类拔cu_ (1分) 20、本文的论点是_ _ _ _ 。(3分) 21、本文的论证过程非常严密。以第4段为例,先假设举例听到的需要穿耳而过的话语,然后阐述了要“穿耳而过”原因:_ _ ,因而得到的收获是:_ _ _ 。(4分)22、阅读第9段,依据前后句句式和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词组。(2分)局促和紧张多了,_ _ 就少了_ 23、根据第5段的论述,写出自己对“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耗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一句含义的理解。(3分)_ _ _ _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