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936235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精品文档.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摘要Abstract一、建安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1(一)什么是建安风骨1(二)建安风骨的特征1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1(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2(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3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建安风骨的显现 4(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建安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4(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建安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5(

2、三)登楼赋看建安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5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摘要从汉末到建安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对比。而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体现

3、出的建安风骨。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建安风骨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 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

4、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 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arded the literary world, small Fu show vitality, 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 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 is the best of

5、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 the Cao family, 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s works, indeed, live up to Cao Pis expectation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 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6、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X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x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KEY WORD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一、 建安风骨的定义与其特征(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由公元19年开始,到219年为止。所谓“建

7、安文学”是指建安时期和曹魏的“黄初”和“太和”两个时期的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以曹操门下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主。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蔡琰。建安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 和一般的贵族文学相比,建安文学并非是吟风弄月之举,而是如实反映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以及百姓的疾苦。建安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其摒弃了无病呻吟,而是在作品中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不是无病呻吟,在文学作品中广泛的反映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民生疾苦。因为汉末军阀“城头变幻大王旗”无休无止的征战所造成的惨剧,都在建安文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对于建安风骨写实的特点,历朝都予以高度评价。明朝人明人钟惺说 “汉末实录,真诗

8、史也。”但光是“实录”,强调其纪实性,每本史书都能做到。要付诸诗句,形成风骨,则必须借助于婉丽的诗句、建安文学就是建立在 “实录”的基础上。既保留了浑朴刚健的汉乐府特色,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作家内心的沉郁慷慨的感情表现得明朗有力。既展现了诗人昂扬的人生观,又有悲天悯人的凄凉哀怨。情景交融,内容与形式在诗歌中得到高度的统一,这种诗歌,被后人称作“建安风骨”。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他的创作,也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在汉末建安时期,三曹父子以其超然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总领汉末文苑,他们身旁围绕的邺下文人集团里面,最负盛名者当属“建安七子”,而建安七子中声名最盛者,就是王粲。(二)

9、建安风骨的特征建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建安风骨,自从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首创“风骨”这个概念之后,学者黄侃曾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建安风骨包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时也强调文章感化和教育的社会功能。辞海解释“建安风骨”的时候说,“建安风骨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抵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色。”由此可知,“建安风骨”的特征是以写实的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现实,表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痛苦生活体验,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诉求,格调苍凉,情感充沛,语言清新刚健,洋溢慷慨悲壮的美学色彩

10、。“建安风骨”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为历代的文学家所称道。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文学特有的时代特征的概括,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性。建安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作家大都经历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苦楚,很多人都有军中生涯,有对功业的强烈追求。建安诗人们既对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进行继承;另外一面则是从战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表达了对军阀割据的愤恨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不失为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其次是浓郁抒情性。建安文学一改两汉辞赋内容以颂扬为主,汉乐府民歌则以叙事为主的形式,开始转变为

11、以抒情为主。借文学作品的创作将自己慷慨悲凉的情感进行抒发,这是建安诗人共同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正因为社会长期剧烈动荡,才让渴望国家统一安定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心声。这种心理又反过来,让他们渴望匡时救民,一统天下,个人建功立业的心理空前强盛,这些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就自然反映出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又慷慨苍凉的独有特色。第三,鲜明的创作个性。建安诗人出身和政见并不一致,但其总体政治趋向则大多依附于曹氏集团,因此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也都大体反映贵族阶级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自然,如果具体细分,又有所不同。譬如 “三曹”中曹操诗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歌的纤弱柔媚、缠绵婉转,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词采

12、华茂。三人虽为父子兄弟,但文风截然不同,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第四,语言质朴刚健。建安诗歌在汉乐府诗歌基础上,吸取民歌中的朴质,从而形成的特有的语言风格。虽然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离不开文采修饰的外在美,但风骨结合之后,其所产生的内在美也能与外在美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的人文意志和人文关怀,这才最终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地位。 我国人文精神经过五千年沉淀与沉积,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建安风骨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深切哀悯之中,譬如蒿里行,生动反映了军阀混战带给百姓的巨大痛苦,对战火中的百姓的遭遇给予了极大同情。第二是昂扬向上,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东临碣石,胸藏

13、四海。流露出荡平军阀,江山一统的壮志豪情。在龟虽寿中,曹操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示充分认可,从而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是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曹操父子不以富贵骄人,对待门下宾客均能以礼相待,三人都是贵族文人,尤其对知识分子非常礼遇。曹丕与吴质书中写自己与友人的交往,毫无上级下属之间的隔膜,亲密无间,如同布衣之交。王粲与曹丕交情甚笃,王粲喜欢听驴叫。他的葬礼上,曹丕提议每个人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于是丧礼上驴叫声此起彼伏,是建安文学上一个著名案例。曹丕是世子,身份高贵,他带头学驴叫送挚友。这是对王粲最大的尊重,也说明了曹丕和王粲友谊之深,体现了曹丕的礼贤下士。 二、王粲

14、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登楼赋王粲的名篇,也是开启千古登高赋诗的先河之作。王粲避乱荆州,原非长久之计。纵然满腹济世之心,才华盖世,却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满怀心事的在荆州蹉跎十多年,所以在丽日登临荆州城楼。原本是想在风和日丽下眺望四野,以大好河山的景色,来排遣内心中忧虑。以登高长啸的方式,一洗心中郁结。谁曾想登临非但没能消解诗人半分愁心,反而让诗人触景生情,感物兴怀,异地虽好,不是久恋之乡,也不是久处之地。对比之下,更让人怀念故乡。在这样的百感交集中,愁闷的诗人在春日登高时,看到国家战火日炽,混乱加剧,以及百姓民不聊生的惨象。诗人心中悲愤交集,于是“登

15、楼”的题目寓情于景,抒自己块垒,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登楼赋。在诗中,王粲登高楼向四周眺望,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慨。虽然是一派欢乐的场景,但却更显出气氛的寂寞凄凉,生动勾勒出一幅令人悚然心惊的断城楼图,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衬托的更加有力。读来令人神伤,乃至于泣下。作家盛年淹留他乡,一个并不欢迎他,也无法让他实现价值的地方。作者在城楼上极目远望,然而视线却被荆山的高峰所无情遮蔽。只看到道路曲折似乎看不到边,河水浩大深远,更加漫无边际。“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原野草木蔓生,却寂静得无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只能匆匆而过,却不敢驻足停留。作者的心境变得更加凄怆,也被触发更多感触,更加悲戚的感情色彩。诗人的心中被忧愁填满,他不忍再看下去,就沿着台阶慢慢走下高楼,悲戚忧愁的气韵充满胸腔。全文采取铺叙的手法,由诗人在暇日登楼眺望,从而感时伤生的感怀,并将极目四望,怀念故多与怀才不遇之忧愤进行巧妙结合,千载之下,至今读来依然令读者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