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229171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着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23年到2023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好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好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炎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

2、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将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热诚行动。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理论者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理论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23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

3、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妙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详细的教育过程中表达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详细的理论过程中表达出来。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开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妙。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宏

4、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老师要可以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当观察、记录、考虑、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详细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

5、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07年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考虑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08年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究有效教学的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考虑,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张老师说:老

6、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老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老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老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场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拾掇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可以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宏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05年6月,他在泉州骨干老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方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

7、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睹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考虑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那么,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考虑,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可以改变的地方去尝试。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老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可以有所思想,也可以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妙将来的信心。每一个老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抑制自己的否认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三、深化学校、深化课堂从他的书中

8、,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化学校,深化课堂,把自己的教育考虑,结实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拟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当者,同时往往可以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老师论坛上进展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安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

9、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到达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假如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那么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

10、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那么是流向条件、资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根本上也是如此。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那么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根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

11、育,常常深化农村学校进展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英勇,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

12、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仍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费事,太危险了。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老师们进展屡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

13、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理论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进步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热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而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绘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

14、教育者的深深考虑。“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根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详细、锋利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绘,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总觉得自己通过师范的学习,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总是急于见到成效,往往在课堂上没有细致的倾听、观察、考虑学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认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觉得还挺不错,还为

15、自己可以这么快驾驭学生而沾沾自喜,如今想来真是浅薄的很。有时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往往没什么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拟简单,也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已尽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等等。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原来应有的本真。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展了考虑,重新审视了我先前的一些行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展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不言而喻,老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妙,老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

16、就是议论我们的孩子和将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当的勇气,可以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妙,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将来”。这一段,告诉我们所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学校也被各种各样的功利所包围,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拥有一颗教育的心灵,要对学生始终充满爱。一方面,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远来的方向,便会使我们平时的工作变得那么急躁、那么权力、那么急功近利,这样导至工作中,对学生进展机械式的任务式的教育,往往学生越学越不想学,对学习也会失去信心,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就更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工作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