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204143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明十三陵风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十三陵留给世界的文明: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朝皇帝的视野没有越过长城, 而当他们安葬在京郊天寿山南麓的几百年后, 这些蒙着 神秘面纱的皇帝和他们的陵墓却吸引来全世界的目光。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 7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4日零点,做出决 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 明清皇家陵寝 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7 月 2 日,参观者在明十三陵的长陵神道观光游览。长陵神道南起陵区南面的石牌楼, 北至长陵陵门,全程 7300 米,依次建有石牌楼、三空石桥、大红门、石像生、龙风门等墓 仪建筑。其两侧的立麒麟、立像、卧骆驼、将军等 18 对石像生雕刻精致、

2、栩栩如生,是十 三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艺术品。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 麓,陵区面积达 40 余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从 1409 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元年营建思陵, 在长 达 200 余年间依次建有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共葬有十 三位皇帝。 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葬墓群。 其建筑雄 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61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 富的文物古迹遗存, 不仅是中国古代人

3、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 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明十三陵的长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立象。明十三陵的长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将军。明十三陵所以能够让世界瞩目, 因为它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 也是中国悠久 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 麓。从1 4 0 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至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 0 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 (成祖)、献陵(仁宗) 、景陵(宣宗) 、裕陵(英宗) 、茂陵(宪宗) 、泰陵(孝宗) 、康陵(武宗) 、永 陵(世宗)、昭陵(穆宗) 、定陵(神宗) 、庆陵(光宗) 、德陵(熹宗) 、思陵(思宗) ,故称 十三陵

4、。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 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 陵内计养有皇帝13人、 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皇帝陵外,陵寝区域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 署等若干附属建筑。明朝崇尚 事死如事生 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 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 红墙黄瓦,楼、 殿参差,显示了真龙天子的尊崇地位和 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 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 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 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 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

5、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十三陵从公元1409年开始营建首陵长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国之君崇须皇帝的思陵,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历史。此后,又历经清朝和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历史遗存,不仅 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和建筑技术、工艺乃至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也记录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沧桑历史。明十三陵的三个特色比较中国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个明显特色。第一, 陵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突出。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 早在战国中期随着 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 其制导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族为单位, 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 葬的 公墓制度。

6、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给其他时代帝陵留条后路,不加褒贬,只说不同之处。在唐代和北宋, 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它们虽然在地 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联系。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 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用的 总神道 出现,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 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整体。第二, 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 中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到唐宋, 其地上陵寝建筑大以覆 斗形的陵台(陵冢)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前开神道

7、,构成大体均衡对 称的方陵体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 城)。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的陵园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转 折的曲路形制。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布局基本继承了孝陵制度, 但又有所改变。 如:十三陵台陵明楼内 圣号碑的设置, 更突出了该建筑的标示作用, 棂星、 宝城马道之设较之孝陵更便于陵园的巡 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棂星门的设置, 则增加了陵寝的纪念气氛, 也为空旷的方城前院补充了 点缀物。、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在明长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寝兆域门(大红门)龙凤门等墓仪设施,源自孝陵制度。 但兆域门前石牌坊的设置,石望柱

8、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则为新创。 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黄肠题凑的木椁室制度, 也与唐代凿山为穴的做法有别, 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构件的真正的宫 殿式建筑。第三, 自然环境幽雅壮观。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大多受堪舆风水术的影响。 由于 明朝时皇家陵地卜选采用的是盛行于当时的江西之法, 亦即形势宗风水术, 注重龙、 穴、砂、 水的相配关系, 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又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 所选, 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 中间明堂开阔 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 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 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

9、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 原之上的陵墓相比, 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 丰富多彩, 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 和恢宏的气势。各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明十三陵的环境由山川、河流、 林木、 植被等诸多要素貌, 有关管理机构对陵区的古树 名木进行了登记、 建档、 打着原有状况。 陵区的水系除陵区东南增建一座无碍陵寝安全大的 改变。明十三陵的长陵裬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 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 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明十三陵的长陵裬恩殿 殿内有 60 根楠木大柱支撑,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明十三陵定陵内通向地宫的金刚墙。为保存十三陵独特

10、的景观,北京市已经耗资1.7亿元对陵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治。 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寝周围5 0米内的民宅和建筑物8万平方米;为保证色调一致, 将公路两侧3 0米内可视房屋建筑统一粉刷为灰色;拆除开放景区内的商亭, 增设中英文标识牌;并将陵寝周围的电线埋入地下。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聂友义介绍,投资3800万的德陵抢修工程已进入尾声, 今年康陵、庆陵的维修工作陆续开工。预计在2 0 0 8年前, 将斥资4亿元,完成7座残破 陵寝的修复工作。明十三陵宝城内地下为安葬墓主的玄宫建筑,各陵宝城除思陵系复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较完整。明楼,仅思陵已不存(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昭陵明楼于19

11、 86年修缮时,依明朝原制进行了修复。其余各陵明楼均保存至今。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 9 5 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定陵玄宫内除加护必要的防护网罩, 地面铺设保护性橡胶皮, 出土文物入库妥为保藏外, 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持着原有的真实 性和完整性。各陵宝城之前原制均建有祾恩门、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棂星门、石五 供及宰牲亭、神厨、神库等建筑。现祾恩殿、祾恩门和神帛炉除长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门、祾恩殿系1 9 8 6年复建外,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 有些保存着建筑基址, 至今未再改变。 各陵 宰牲亭、神厨、神库,除昭陵于1 9 9 0年依旧址按原制进行复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遗址

12、状 况。各陵陵前设有神道,长陵神道设置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 等主要建筑保存较好, 其中神功圣德碑亭、 大红门和龙凤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进行 修缮。 其余各陵神道、神功圣德碑亭于清代拆除, 现存石碑及部分石桥。明朝时各陵陵宫内 外及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树, 现陵宫内松柏树长势茂盛。 神道两侧松柏多于清代被砍伐。 各陵陵宫之外,明朝时均设有神宫监、祠祭署、朝房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中,神宫监在清 朝时已变成自然村落,但围墙、门楼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毁于清代,已无遗物保存。 陵区内的妃子坟、 太监墓在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 其建筑保存着地下墓室, 地上陵寝建 筑

13、保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行宫、九龙池及各山口墙垣毁于清代,现有部分残迹保存。总的来看, 明十三陵经历清朝中晚期、 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数百年间虽遭受到风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损坏和局部的人为破坏,但各陵的主体建筑仍保存较好,陵园的格局清晰完整, 地下墓室完好保存。 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 自然环境也没有受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十三陵为什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 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

14、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在法国巴黎召开的2 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共有32个国家的37处遗产项目申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 各类遗产一国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中国云南的 三江并流 景区被列入 世界自然遗产 。此次 明十三陵作为增补项目不在申报名额限制之列, 它和南京的明孝陵作为 明清皇家陵寝 的扩 展项目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认为, 明十三陵能够入选遗产名录, 是因为它符合入选 所必备的诸多标准。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范例。 明十三陵规模宏大、 典制完备、选址审慎、设 计精到、施工精细、用材考究。其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 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

15、术境界。石牌坊、石像生、长陵祾恩门、祾恩殿以及定 陵地下宫殿等建筑,造型大方,材质精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美杰作。明十三陵定陵内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组成,其中地宫后殿面宽30.1米,进深 9.1 米,顶高 9.5 米。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陪葬品金盆等器皿。正在抢修中的明十三陵庆陵。已经明十三陵既沿袭了前朝制度, 又有创新, 并对清朝陵的陵寝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清东陵、 清西陵主陵神道由前而后依序建造石牌坊、 大红门、 神 功圣德碑亭、 石像生、龙凤门的布局, 以及各陵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 宝城、明楼、 石供案、 两柱牌楼门、三座门、隆恩殿、 隆恩门纵向中

16、轴布列的布局方式, 均借鉴了明十三陵陵寝制 度。清泰陵与明昭陵宰牲亭、神厨、神库的布局几乎完全一致。这表明,明十三陵在陵寝制 度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十三陵记载着明朝的大部分历史。明十三陵首陵长陵建于公元140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最后建造的思陵距今也有350多年的历史,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明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也纪录了明朝文化、 历史、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明十三陵的墓主涉 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还涉及了 2 3位皇后以及殉葬制度有关的皇妃。这13位皇帝中,长陵墓主明成祖朱棣御极期间在朝政上颇多建树,如迁都北京、编永乐大典、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献、景二陵墓主仁宗朱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