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182531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留守儿童对“微课”了解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微课对初中留守儿童在理科方面的帮助课题组实验前后均采用了书面调查问卷形式,实验前调查时间为:x 年 x 月 x 日。实验后调查时间为: x 年 x 月 x 日。调查的对象:沁阳市农村和城镇的七、八、九年级留守儿童共 50 人;调查的地点:农村学校有沁阳三中和沁阳四中,城镇中学有沁阳二中和沁阳市外国语中学。调查的背景: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失学率越来越高,造成失学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父母的监管、课堂上(尤其在理科方面)难点知识无法解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选择了辍学。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对“微课”的了解和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

2、结。希望能够利用“微课”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在理科方面的知识难点。从而让他们树立信心有效避免失学的发生。两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一、实验前调查情况总体分析。实验前调查问卷围绕着初中留守儿童对“微课”的了解而设定,分别从学生在家的学习方式、 使用网络的目的、 对比教师讲课和微视频讲课以及自己感受微课在哪些学科方面帮助更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都对“微课”有一定的简单了解, 而且大多数学生渴望尝试利用微课来开展课外学习和理科方面难点的解决。 这有利于我们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帮助留守儿童

3、彻底告别失学的目的。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汇总如下:从此次学生调查问卷情况看受调查学生50%来自农村初中的一、 二、三年级,50%来自城镇初中的一、二、三年级。其中接触过“微课”的约占 60%,选择几乎没有的约占 35%,只有约 5%学生选择从来没有接触过“微课” 。选择网上经常观看微视频教学的学生只有不到 20%,偶尔看微视频教学的占 45%左右,有 35%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在预习或复习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您将会怎么解决?有30%学生选择看微视频, 10%学生选择问同学, 60%的学生选择问老师。 在家里自主学习遇到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时你希望怎么解决?有约30% 的学生选择打电话问老师, 60% 的学

4、生选择网上看老师讲的微视频,10%左右的学生选择问同学.你认为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是否会对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帮助?85%左右的学生选择,.有, 15%左右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如果某学科的全部知识点在网络上都有,你会经常上去看吗? 95%以上的学生选择会,不到5%的学生选择偶尔看。你最需要哪个科目的“微课程”? 90%的学生选择数学和理化, 75% 的学生选择语文和英语,50% 的学生选择政史。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您希望怎么解决?90%学生选择老师重讲一遍,5%学生选择自主探究,5%的学生选择请其他同学的讲解。以下“微课”网站,您听说过或接触过哪些?60%的学生选择“人人通”,40%的学生选择都没有。

5、 “微课” 应用于哪一过程对您更有吸引力?70%的学生选择新课导入, 100%的学生选择核心概念(知识)讲解,90%的学生选择演示过程,70%的学生选择预习新课。 如果让你利用微课开展课外学习,你会怎样? 70%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 30%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通过实验前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微课”的了解不是很多,微课在学生们学习的作用中还没有发挥出来, 尤其是受查学生在理科方面对微课的需求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来。二、根据实验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微课”在理科各阶段学习中的广泛应用。1. 理科知识的预习部分, 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尤

6、其是学生在面对满公式的应用或新的实验时,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且无从下手。 预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是差强人意的 而微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微课视频呈现出简明、 清晰及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视觉、 听觉上的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给予学生精神的享受 同时配合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引导, 让学生逐步经历知识产生的历程 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已经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达到了预习的目的。2. 课前导入微课程,此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点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 用于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 跟随教师一起进入学习的状态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来引入新知

7、识, 通过旧知识的引入,形成一个新刺激、 新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 去探索微课程导入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符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也符合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3. 重难点的讲解, 该部分微课程主要讲解理科科中难以理解的概念、 公式的推导以及实验或考试的重难点知识。 用微课程的方式来展现这些知识点, 易于将难的多个知识点分割成简单的完整的知识点, 通过简明清晰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再次展现给学生该类型的微课程可以很好地补充课堂讲解中不详细或者学生没听明白的地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研究, 并将短时记忆的内容加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以便

8、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随时将知识提取出来进行解决。,.4. 对于理科易错题、 典型习题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考试过程中、平时作业中经常犯的错误,通过微课程的整合, 将该部分内容制成微课程, 方便学生抽取零碎的时间进行纠错,讲解易错的地方, 讲解正确的方法, 让学生既知道正确的解法及做法,又知道容易犯错的点;对于典型习题,一般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将典型题目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展现, 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最近发展区,如果自己解决不了, 可以往后看具体的解答步骤, 依据帮助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三、实验后调查情况总体分析。实验后调查问卷围绕着初中留守儿童对 “微课”的使用情况而设定, 分别从学生在

9、学习过程中微课的使用情况 (不同的学科, 课堂的不同阶段、 )、使用“微课”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来看,被调查对象都对 “微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且多数学生渴望微课能长久地为各学科学习带来更大的帮助。现将试验后调查结果分析汇总如下:经过几个月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课”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微视频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子白板、 ppt 课件、“微课”等新型教学形式依托移动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也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此次调查对象仍为原来各占 50%来自农村和城镇初中的一、二、三年级学生。本次调

10、查所有学生均通过课堂或网络观看过“微课”,在使用“微课”过程中觉得在那些学科中效果更好?选择数学和理化的约占 95%,选择语文、英语和政史的学生约 70%.你觉得使用“微课”有哪些好处? 95%以上学生选择节省时间和有针对性。你觉得使用“微课”对你哪些学科帮助更大? 80%学生选择理科, 20%学生选择文科 . 您认为现在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 如何?90%学生选择有很大提高, 10%学生选择基本可以自主完成学习 . 你现在对哪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比较感兴趣? 60%学生选择微视频, 10%学生选择 PPT课件, 20% 学生选择动画形式, 10%学生选择电子白板。教师

11、利用多媒体上课时,您觉得对知识点的学习有帮助吗? 95%学生选择帮助很大, 5%学生选择一般。您觉得“微课”最吸引你的地方是? 90%学生选择课程时间短, 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85%学生选择视频形式, 观看方便,90%学生选择集中解决一个知识点, 有针对性,80%学生选择可以弥补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以下“微课”网站,您听说过或接触过哪些? 100%学生选择人人通, 20%学生选择微课网。“微课”应用于哪一过程对您更有吸引力? 80%学生选择新课导入, 95%学生选择核心概念,讲解, 90% 学生选择过程演示, 70%学生选择课程小结与扩展, 80%学生选择课程预习。今后如果遇到难题又没有

12、人帮助时你会怎么办? 90%学生选择观看老师的微课视频,10%学生选择利用网络直接找答案 .通过实验后的调查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微课” 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理科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微课”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而且 他们使用微课的目的很明确 - 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这次调查, 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1. 由于初中留守儿童缺乏监管,在利用网络微视频学习时,自觉性较差。,.2. 网络资源,杂而乱,学生有针对性选择困难。3. 现有微课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需求。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建议老师们, 今后在设计微课程时, 继续充分发挥微课短小精悍,细腻,有针对性的特点, 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网络学习方面,建议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人人通”或“人教数字校园”。最后,相信在我们全体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微课一定会发挥它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