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150576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1、自然哲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探索“存在与 演化”的问题,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如何演化发展。2、科学哲学:一是静态地分析科学,把科学看作是由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它的 性质和结构;二是动态地分析科学,把科学看作是一个依照一定方法进行的探索过程,考察 知识如何获得、怎样检验与评价、如何被接受。3、技术哲学:技术的定义与本体论;技术知识的程序论;技术知识结构论;常规技术与技 术革命;技术与文化;

2、技术价值论与伦理学;4、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是从静态上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律;二是从 动态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共同演化发展的规律。5、科学技术史: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历史演进。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教育功能1、性质(1)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科学和技术所做的哲学分析,揭示自然界及科学 技术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的一般规律;(2)交叉性、综合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 广泛交叉与结合,是“理科中的文科”又是“文科中的理科”。2、教育功能(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正确的自然观能引导人们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观

3、 察世界、分析问题,可以提高人们按照世界本来的辩证面目去认识世界的辩证思维能力。(2)拓宽视野,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自然辩证法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培养学生从 整体出发,用全局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由无限多样的、表现出各种属性和作用的物质实体所组成的、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世界。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统一性:自然界无限多样的事物及其属性关系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他的物质性。4、物质无限可分性。二、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1、系统的涵义(1)多元性:一切系统均有多个元

4、素组成(2)相关性:同一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联作用,且形成一定结构使该系统与其他系 统区分;(3)整体性:系统具有整体的结构、形态和边界,并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2、系统的描述(1)系统的组成:任一系统都是由若干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2)系统的结构:各种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总和;(4)系统的功能:描述系统整体的性状,描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范畴(5)系统的边界:一是将系统和环境区分开来;二是联系系统和环境;3、系统的普遍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4、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指自

5、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整体与部分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 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5、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决定功能: 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 功能的物质基础,但都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 定系统整体功能在内在依据。(2)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能产生不同的功能;同一功能也可以通过不同的 系统结构去实现。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结构是指:若干个由组成元素经相干关

6、系构成的系统(子系统),再经过新的相干 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母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 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性(宇宙星系与恒星太阳系与地球生命与起源与进化, 略)二、概念1、序 “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有序,是指客观事物 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是指客观事物或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和无序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 有序和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和无序。事物的有序和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

7、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2、熵 熵的宏观意义是能量分布均匀性的一种量度,能量分布越不均匀,熵就越小;能量分布 越均匀,熵就越大;系统能量完全均匀分布,系统的熵最大,对应于系统的平衡态。 熵的微观本质是系统内部粒子的混乱、无序的量度。3、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 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实质在于相干协同。“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实质在于 执行指令。三、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机制和条件 自然界物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是一种自组织过程。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

8、条件: 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系统必须开 放到一定程度,以至于使系统的熵减少(建立、维持、扩大系统内部的某种差异、处于远离 平衡态)才有可能导致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完全稳定的状态,由于平息各种扰动,不会有出现新结构的可能。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向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线性系统具有独立性、均匀性和确定性,而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 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

9、衡态时,随机涨落可以略去或被抵消、衰减;当系统处于远离 平衡态时,随机涨落就被非线性机制放大,导致系统失稳。总之,开放系统与远离平衡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只有随机的涨落被系统内部非线性 相干机制方法,定态的失稳和新的有序结构出现才真正成为现实。第三章 人与自然一、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1、人口根源 人口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在客观上受到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反过来又给这些因素以一定的影响。2、经济和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入工业 社会后,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技术的发展,制造了自然

10、原来没有的事物,这些有机物自然界本身很难甚至无法降解, 在环境中的累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破坏了循环式的生态系统。3、观念根源 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即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观念的特 点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 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特点带来了全球化问题的必然。二、生态自然观1、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人类影响自然的行为只有当它有助 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

11、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大自然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因此具有工 具价值。但其实人类与非人类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固有的价值。自然价值客观存在与自 然之中,在人类带来价值观念之前本身就存在价值,即使意识消失,自然本身的价值仍留在 自然界中。(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思想是环 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自然界的系统整体性质,成了指导人们对自然的 态度和行为的思想基础。2、生态自然观的

12、核心思想(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第四章 知识分类与科学的本质(略)一、知识分类与科学的涵义1、知识分类:科学、数学、非科学;2、科学的涵义: 科学基本上是指自然科学,它就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其结果不带有任何个人的 感情色彩,结论具有客观性。科学满足五个条件:逻辑一致性、经验检验性、解释性、预见 性、可错性。当代科学的主要形象有:(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3)科学是一种

13、社会建制(4)科学是一种方法(5)科学是一种生产力(6)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7)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二、科学的哲学研究(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哲学作为整体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不简单看作是纯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 而是通过对科学进行逻辑、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分析来理解科学的性质、方法、逻辑结构以及 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尝试对一般科学的本性进行思考。5 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综合的和实验的5 ,它直接面对具体的对象,通过经验、 实验、测量等科学活动来探究世界;科学哲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思的、分析的、语词性的, 它以科学的知识、方法及其活动为反思对象,充分发挥理性的思考功能,从逻辑

14、、本体、认 识方法上来展开讨论5。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一、科学事实1、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1)客观事实:是在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或过程。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可以被感 知和被认识,但本身不是认识,无对错之分。(2)经验事实:是人们用科学语言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做的描述和记 录,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3)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 知、描述和记录,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科学事实同时具有客观事实本体论与经验事实 的认识论的特点。联系与区别: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是科学事实反映的对象。科学事实是客观

15、事实在人脑中的 反映,是认识范畴。2)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不是所有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经验事实有可错 性。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 事实。2、科学事实的特点(1)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2)科学事实是可重现的,具有可重复性。(3)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3、科学事实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建立新理论的基础(2)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假说和评价科学理论的依据二、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1、观察渗透理论(理论负荷说)及观察的客观性: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消极和机械反应,二是受到观察者的理论和影 响和支配得,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因此观察不仅是接 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它与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和特定时期的科 学发展相关。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 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也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需要做到:(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3)观察中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2、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机遇是一种有可能导致科学发现的机会和偶然事件。然而,它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所谓偶然,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