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选线定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1070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选线定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选线定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享知识分享快乐第八章高速公路选线、定线第一节概述定义:选线是在路线起终点之间的大地表面上, 根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使用任务和性质,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过程。一、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1地形:1)平原、微丘地形(1)平原,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2)微丘地形指起伏下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 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3)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大部分在 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 20以下。沿河设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

2、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2)山岭、重丘地形( 1)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 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2)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 20以上。路线平、纵、横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3)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 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 地面自然坡度多在 20以上。2气候:气候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度、大气降水量及其强度和形态、路基水温状况、泥泞期、冬季积雪和冰冻延续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期限和条件。3水文及水文地质: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

3、物的数量和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地基或路基岩层滑坍的可能性。4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性,确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土石方工程施工难易和筑路材料的质量。5土质:土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尺寸的决定,也影响着路面型式和结构的确定。6植被情况:地面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逞流、水土流失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基土壤的水理和热理状况。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1多方案选择: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4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6选线应重

4、视环境保护:三、选线的步骤和方法1路线总体布局: 路线方案 选择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小比例尺 1: 2.5 1: 10 万地形图 )2路线带 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 (地形图 1: 1000 1: 5000 比例尺)3具体定线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第二节路线方案选择一、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

5、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3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路线长度、筑路材料来源、施工等件以及工程量、三材(钢筋、木材、水泥)用量、造价、工期、劳动力等情况及其对运营、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影响。4其他如与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的联系等。二、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1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2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1:50000 或 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 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第三节平原地区选线一、平原区路线特点平原区是地面高度变化微小的地区,有时有轻微

7、的波状起伏和倾斜;平原地区除泥沼、盐渍上、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一般多为耕地,且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在天然河网湖区,还具有湖泊、水塘、河又多等特点;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 应争取靠何岸布线, 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基本原则:过境公路: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

8、路连接或穿越城镇。1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 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 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2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同意也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和行车视距,以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3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时,应保持足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三)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1. 指定的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2. 大桥原则是应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一般作为路线走向的控制点。3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4一般情况下, 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 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

9、(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高地布线。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般应绕避;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确定。(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1. 旧路改建为一级、二级公路:尽量利用旧路。处理好充分利用与积极改造的关系2. 新建高速公路:保留原路。(六)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建筑材料产地,以减少施工,养护材料运输费用。第四节山岭区选线山岭区特征:地形方面: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地质方面:

10、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一、沿河(溪)线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溪)岸布置的路线。适用条件:路线主要控制点在山谷一侧,相对高程不大。自然条件特点: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窄;河流多具有弯曲的特点;河谷地质情况复杂;山区河流易出现洪水流量。(一)路线布局1、河岸选择1)地形、地质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用,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好的一岸。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风的一岸。3)考虑城镇及居民点的分布:除国防公路外,一般

11、路线应尽可能选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其他如对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等要创造便于联系的条件。2、路线高度沿河(溪)线的线位高低,是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水流情况,结合路线等级标准和工程经济来选定的。低线: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0.5m 以上)。高线: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山腰线)。低线的特点:路基土石方工程也较省,边坡低,易稳定;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地形、地质;便于在沟口直跨支流;最大缺点是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高线的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高线的缺点:由于高线一般位于山坡上,路线必然随山

12、势曲折弯曲,线形差,工程大;遇缺口时,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如避让不良地质和路线跨河,都较低线困难。综合评价:一般讲,低线优点较多,在满足规定频率的设计水位的前提下,路线越低工程越经济,线形标准也越高3桥位选择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跨主流(跨河换岸)跨支流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 1)在 “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 2)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 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 桥头引道难以舒顺, 应尽量避免。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一段弯桥。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1)从支河(沟)口直跨(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二)几种河谷

13、地形条件下的选线1、开阔河谷1)沿河岸; 2)靠山脚; 3)直穿田间(一般不宜采用)2、河道弯曲、狭窄的河谷1)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咀、河弯布线。2)取直路线。遇河弯,则两次跨河或改移河道;遇山咀,采用隧道或深路堑通过。3、陡崖峭壁河段页眉内容共享知识分享快乐绕避的方法:越岭线方案穿峡谷的路线: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2)硬开石壁。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利用下游支沟或平缓的山坡展线下降。二、越岭线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越岭线的关键问题:克服高差。选线的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均由纵坡控制。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度为: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一)垭口选择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