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08671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选修教案人教版(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生物选修课精品教案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或抽拉式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述与归纳、观察相结合。教学过程: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

2、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

3、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细胞呼吸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

4、;血浆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 讲述:人体血浆37时的渗透压在77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 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

5、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6、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

7、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 (回答:略。)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8、提问:请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回答:略。) 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目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投影本章题图,刨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吃的东西过咸

9、,为什么会感到口渴?(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1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小资料)2引导学生讨论:(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3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表1一1)4进一步提出问题:(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1引导学生回忆:(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3)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进一步诱导: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1)感受器是什么?(2)神经中枢

10、在哪?(3)效应器是什么?3进一步提出问题并点拨:(1)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的刺激是什么?(2)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4进一步引导探究:效应器释放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5承上启下,课件展示:(1)尿的形成过程;(2)水平衡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6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某人进食钠盐过多,结果尿中钠盐也随之增多?7课件展示: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调节。8进一步引导探究:无机盐平衡的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9引导总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共同点是什么?1提供信息资料:(1)血钠升高或降低,会导致血压异常;(2)血钾降低,将引起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3)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对水

11、和无机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三、血糖的调节教学目的:知识方面(1)了解血糖的平衡(识记);(2)了解血糖平衡的意义(识记);(3)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识记);(4)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及其治疗(知道)。教学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2)糖尿病的成因。一、导言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提出的相关问题是: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12、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二、新课 (一)血糖的平衡 结合书中图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0120 mgdL。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忆、思考、分析

13、、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3结合书中图1-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6通过

14、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1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80120 mg/dL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引导探究的问题是:(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3

15、)当空腹血糖高于130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么?(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 (2)教师进一步引导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患者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此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索分泌不足。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 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解决。 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