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08376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纪宝成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

2、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

4、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因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近年来,

5、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我校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纲的意识,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创意的公民、一个在道德和才艺等方面堪为典范的公民、一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定贡献的公民。对于博士研究生,我校还提出了“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期望。“行为精英”是希望他们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拼搏,追求卓越。“心为平民”是希望他们在生活中、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平民意识

6、,不仅生活上不追求奢华,而且能够心系大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轻功利 重学术 引导学生探究创新王生洪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劲,学生的个人化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客观上滋养了一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力量,功利性的学习动力正在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观念和能力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爱才有道,营造符合成才规律的环境。大学不仅要充分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

7、切性,更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的追求。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觉意识。大学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思想活力发挥在对世界、社会与自己的探究中,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每个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而持久的求知热情是其共同的特征,个性和兴趣是这种热情的原动力,知识或教育环境则是热情燃烧的燃料。从教育的意义上,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或创造的潜能,但许多现实的因素削弱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愿望。因此,大学要特别注意为学生成长营造宽松、开放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真正成为个性发展和想象力飞翔的家园,成为人才成长的助推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难以预见。一所好的大

8、学,总是把各种教育资源开放给学生,所有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课程、专业和各种学习的机会,这也是复旦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意图。那些用特殊政策急于培养尖子的做法,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不利于激励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育人最忌功利,平等才是博爱。复旦在今年实行的自主招生选拔中,主动采取公开申请和不分专业等办法,尽管带来工作上的许多麻烦,其意在倡导这种理念。创新能力以独立和批判精神为前提,大学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营造一种多样包容的文化。大学在招生选拔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尽管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很难充分地关注个体,但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二是育才有

9、方,在学术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当前,一些高年级大学生的学术兴趣有减退的趋向,而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本身也受到功利需求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我们要重新认识本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内涵,使探究成为教学的动力。学术的本质是探究创新,学术训练是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研究型大学更应当强调学术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复旦正在实施本科探究性教育计划,开设研讨型课程,完善助教制度,让学生有更多与教师研讨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通过有深度的阅读、写作与讨论,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思辨能力。创新素质需要及早培养,大学要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机会

10、,尤其要让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地接触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让他们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体验学术研究甘苦的过程中,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能。复旦设立了“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计划”等创新计划,开放性地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项目申请机会。事实证明,本科生也可以创造出很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执著的探索热情足以与专业人员相媲美。我国大学注重专业教育,而且课程量很大,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不够宽广,实践体验更少。因此,大学应该在课程与专业活动以外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广泛深入地接触大量不同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学会观察与分析,形成有独创性的对策。复旦积极发掘各种资

11、源,为学生提供了“海外交流计划”、“西部支教计划”、“暑期社会实践计划”等机会,使学生将个人体验、社会认识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思索问题和对策。(作者:复旦大学校长)修正评价体系 倡导主动实践李培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许多,如文化的、体制的、观念的、管理的等等,我们应该从何做起?我认为最重要、最现实的,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学应该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导向,是指挥棒。对目前大学的现状略作分析,不难发现其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录取基本上是看分数。而考试分数仅表现了学生学习基础或专业知识的一种能力,无法体现其创

12、新能力或者潜在的创新能力。在高考中,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许有难度,但在研究生招生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或潜在创新能力的检测,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我们对学生学业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们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很片面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课程作业占很大分量。好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经常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其创新能力自然容易得到锻炼。我们的大学则很少布置这种与小课题类似的课程作业。过分看重文章的数量。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多数学校都规定了他们必须发表几篇文章。让学生把过多精力花在“制造”文章上,而不是致力于研究的质量,实在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技术创新。在一些工程

13、领域,很多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贡献,只是技术上新的综合,但这类创新仍然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然而,我们的评价体系对这一点并不看重。学校可以把文章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而专利等形式的创新却不算作什么硬条件。让研究生跟随着导师成为研究经费的“奴隶”。目前我国一些大学过分重视科研经费的数量,使得一些教师盲目追求课题数量和经费数量,结果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专注于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点上。如此,自然难以获得真正有创新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大学需要修正现有的评价体系。二是大学应该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工科、医科如此,文、理等学科亦概莫能外。这一点,我们多

14、数高教工作者都能意识到。然而,如何加强实践环节,如何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人缺乏思考,观念依然陈旧落后。我认为,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不妨稍稍审视一下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是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较,就能明显感到我们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动实践”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被动实践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在这样的框架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如何能自由驰骋?在基本

15、规定的路径中,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一看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是被动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讲,被动实践只类似于做习题。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以及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是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中,即使是在非典型的实践环节中,甚至在基础科目的学习环节中,其理念也是相通的。以工科学生为例,在学习优化原理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个优化问题,并独立构思目标函数、约束条

16、件,直到最终把问题解出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朱崇实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原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思想渊源而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从历史上看,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学生的自由学习上下功夫。19世纪中叶,哈佛大学成功地把学习自由的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选课制度,从制度层面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选修制的倡导者看来,学校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