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0726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 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 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 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

2、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 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 物疾病的重要特征。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诵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 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 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 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 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

3、性因素。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 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二单元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 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 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 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 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

4、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 变淡,温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 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 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 泡,使细胞旱.蜂窝状或网状。)。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 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 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旱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

5、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 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 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如动物 患恶性口蹄疫时。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 种类型。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 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

6、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 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 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 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 营养因素。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

7、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 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 凝固性坏死。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死区界限清晰,呈 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光镜下坏死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 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胞核完全崩解消失,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胞浆崩解融合为 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贫血性梗死(常 见于心、脾、肾等器官)、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病、鼻疽)、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 病)。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

8、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水 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如胰腺)的组织。化脓性炎灶或脓肿均为 液化性坏死。5、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 为坏疽。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 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坏疽区与 健康组织间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带。湿性坏疽(多发于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 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 有恶臭。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

9、氧菌感染时)。表现坏死区呈蜂 窝状,按压时有捻发音。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6、机体姓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 化等。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由于坏死形 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 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第三单元病理性物质沉着一、病理性钙化1、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可分为营养不良 性钙化和转移(迁徙)性钙化两种类型。2、营养不良性钙化简称为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

10、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 积。3、宰后常见牛和马肝脏表面形成大量钙化的寄生虫小结节,此种病变常称之为沙粒肝”。4、一般来说,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它可使坏死组织或病理产物 在不能完全吸收时变成稳定的固体物质。如结核病灶的钙化。二、黄疸黄疸是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1、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多见于中毒、血液寄生虫病、溶血性传 染病、新生仔畜溶血病)、肝性黄疸(又称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三种类型。三、含铁血黄素沉着是指含铁血黄素在正常不见含铁血黄素的组织中出现和组织中含铁血黄 素过多聚积的现象。含铁血黄素沉着

11、的器官和组织,除颜色变黄外,还常出现结节和硬化等 病变。四、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吟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 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痛风可发生于人类及多种动物,但以家禽尤其 是鸡最为多见。尿酸盐结晶易于沉着在关节间隙、腱鞘、软骨、肾脏、输尿管及内脏器官的 浆膜上。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内尿酸盐结 晶沉着而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损伤,痛风结石形成等。痛风可能由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 入过多、肾脏损害、饲养管理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引起。根据尿酸盐在体内沉着的部位,痛风 可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有时这两型可以同时发生。五、在

12、空腔器官或排泄管、分泌管内,体液中的有机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变成石砾样 的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结石形成。形成的固体物称为结石。结石形成是组织营养不良和盐 类代谢障碍的综合结果。结石形成一般都与局部炎症有关。结石多发生于胃、肠、膀胱、胆 囊、胆管、肾盂及胰腺排泄管。第四单元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局部性血液 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 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 形状的改

13、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 等。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 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动脉性充的病理变 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 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 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旱暗红

14、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 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 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牛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 炎症死。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剖检,肺体积膨大,被 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 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 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

15、体,皮质常呈红黄色, 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 出生和渗出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壁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破裂性出血 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渗漏性出 血,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 血管外。渗出性出血多见于某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炭疽、出血性败血病、 鸡新城疫等)、淤血、中毒(有机磷、灭鼠药、砷等)对血管的损伤,血小板数量减少、血 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点状

16、出血(常见于皮肤、 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多呈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斑状 出血(常形成绿豆大、黄豆大或更大的淤血斑)、出血性浸润几种。当机体有全身性出血倾 向时,称为出血性素质,表现为全身各器官组织出血。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 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根据血栓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血栓可 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以及透明血栓四种类型。血栓的结局主要有血栓的软化、 机化、钙化三种。四、栓塞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根据栓塞的原因以及栓子的性质,将栓塞分为血栓性栓塞、空 气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组织性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等。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