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06608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优秀教案【精选文档】过秦论贾谊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

2、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

3、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

4、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

5、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3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

6、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

7、,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 轸(zhn) 镞(z) 笞(ch) 恬(tin) 藩(fn) 瓮(wng) 牖(yu) 孝公既没(m) 召滑(sho) 俯首系(x)颈 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墨翟(d) 蹑足行伍(hng) 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

8、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

9、、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

10、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

11、,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6、集体朗读第一段.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12、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

13、亡。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一、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

14、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

15、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4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